西汉流行的文学体裁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在西汉、东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那时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尽管散体大赋有其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弊病,在中国文学史上,汉赋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辞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进文学观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
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等人。
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
-
上一篇: 西汉灭亡后皇族的下场
-
下一篇: 西汉为什么要郡国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