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清朝历史

疙瘩老娘:古代最牛女律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3 22:56:03

律师在中国的古代,叫做讼师。古代“打官司”不准有代理行为,有身份的官员、士大夫因公务繁忙,妇女因不便抛头露面,才允许由亲属代为诉讼。于是,古代多数朝代的“讼师”业务范围,大多被“画地为牢”,上不得台面,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以写状纸为职业的人,相当于履行现在律师的部分职能。

有一些讼师确实办了不少实事,在“状纸”这个方寸之地,古代“律师”的执业智慧不容小觑。经他们深思熟虑的那些“起诉词”,有时能在案件胜负中起关键作用。曾六如的笔记《小豆棚》卷八记载一个湖州的女讼师“疙瘩老娘”就是这样一位讼师。她是个寡妇,也是个远近闻名的刀笔讼师,文笔言辞十分犀利,许多经年不结的大案子,凭她一纸数笔,就可以力挽狂澜而结案。她靠着“独门绝技”而成为“常胜律师”。

清朝湖州有一个富家的年轻儿媳,丈夫死后想改嫁,公公不允,便向“疙瘩老娘”求援。在古代,影响一个女子家族地位的决定因素,是有没有子嗣。俗话说“养儿防老”,有儿子的话,即使是寡居,在家里地位也有保障。没有儿子的女子守寡,无论是从家庭因素还是经济条件来说,未来生活都没有保障,所以该女子想改嫁。

“疙瘩老娘”接受委托并收取了100两代理费,但只写了一张16字的状子:“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意思是这个儿媳才19岁,丈夫死了,没有给她留下儿子,公公正值壮年,小叔子长大了尚未娶亲,都是单身。

就这么几个字能管用?“疙瘩老娘”起诉状的潜台词是,家里两个至亲都是单身,按照当时法律,公公与儿媳私通是死罪,弟弟娶寡嫂也是死罪。一旦出现这种乱伦案件,会影响地方官的政绩,“乌纱帽”能否保住都很难说。于是,这张状子呈上去不久,县官立即判决允许儿媳改嫁。

疙瘩老娘:古代最牛女律师

“疙瘩老娘”胜诉秘诀在于她洞悉“潜规则”,善于从关系判官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谋划状词,此其一;其二,是她运用了“用事实说话”的理念,寥寥数语,简明扼要,只提供了一个“可能引发乱伦”的情况,不指手画脚、随意发挥,让判官当“教师爷”,满足了官老爷的虚荣心。

还有一次,江北地方连年歉收,江北米贩纷纷到江南地方收购粮食,江南人担心粮价上涨,要求政府禁止大米出境,结果形成诉讼。江北米贩向“疙瘩老娘”求助,“疙瘩老娘”收取了2000两银子,写了一张20个字的状子呈上,第二天知县就下令不得禁止粮食出境,判江北米贩胜诉。

“疙瘩老娘”为何每个字竟值100两银子?看看她写的状子就知道了:“列国分争,尚有移民移粟;天朝一统,何分江北江南。”

这份代理词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在于“律师”给判官设置了一个高水平的“圈套”:如果判官判令“禁止大米出境”,那么判官就会犯下如下“错误”,即“国家统一的当下,还不如过去分裂时代那样善待老百姓”,这样的罪名,没有哪个判官有胆量承担。

诸如此类事件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古时的讼师们的智慧的确不容小视。讼师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讼师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

讼师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有过人之处。虽然许多讼师品行不端,但是其中也有像疙瘩老娘那样的讼师,其存在对于那些面对高深莫测的衙门束手无策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遇到了救星,使百姓的意愿得到声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的。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