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大塞王
指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西周以来的历代统治经验,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当时,残元势力虽已退回大漠,但仍很活跃,时常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也就有了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不顾官员反对,毅然实行“诸王靖边”的策略,“封皇子椟为秦王,枫晋王,棣燕王,棣吴王(周王),桢楚王,搏齐王,梓潭王,巳赵王,檀鲁王"这一说,把自己的子孙先后册封为王,并让他们去驻守军事要地。
因为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王府中设有自成体系的官属。具体指: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陕西西安府。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九大塞王应运而出,尊王攘夷,拱卫大明江山,“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这些塞王起先权力很大,有兵权,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任命王府官吏。后来为了削弱他们,或者内迁,或者削爵,在明永乐之后,被朝廷控制极为严格,只剩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
就像《明史列传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藩号,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给了诸王藩号,也就是一定的兵权,但是土地实则还是统一的,依旧还是大明的江山。
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质其实还是朱元璋在为实现中央集权,巩固“朱氏江山”而努力。
如此一来,在统治层面上,朱元璋其实就已经达成了预防武将犯上作乱的目的,因为领兵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兵权实际还是牢牢的把控在明朝的统治阶层手里。即便是朝廷内部出现动乱,藩王也可以借‘清君侧”之名来驰援朝廷。
再者,朱元璋在边防设置兵,也同时能够取得镇固边防”的效果,在元朝骑兵侵袭明朝边境之时,不至于因驰援不及时而让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正如史书所说,“明初,分潘置戌,所以东臂辽东,西肘宣府,使藩垣巩固,门庭无觊觎之隙也”,足以证明朱元璋的分封之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也属实有其所应用之背景及意义存在。
-
上一篇: 明朝水师: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
-
下一篇: 明朝九边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