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立陶宛这个国家
说起立陶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实立陶宛是个饶有趣味的东欧文艺国度呢!就比如在它的首都维尔纽斯,有一个由艺术家组成的对岸共和国,堪称是比梵蒂冈还小的世界微型国家啦。
要先了解这神奇的国中之国对岸共和国,就要先从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的历史说起。
1989年,在重新测评了欧洲大陆的边境后,法国国家地理学院的科学家宣布欧洲地理上的中心点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城北26公里处。如今,这里已建起了欧洲地理中心位置纪念碑。
立陶宛不是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但在这个有独特风景和独特历史的国度旅游,会有独特的感受。
立陶宛没有加入欧元区,经济实力大约也排在欧盟诸国的倒数第几名。然而,这里却有全世界最快的网速,使用起来超爽无比。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满大街帅气小哥哥和漂亮小姐姐,他们的教养也极佳,真是养眼养心。
被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维尔纽斯老城,是欧洲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老城,有65座教堂和70多条中世纪的街巷,近1500栋建筑的历史,超过了700年。
漫步在老城的街衢间,或者干脆坐在街边喝一杯咖啡晒一晒太阳,旅游的快乐,莫过于此了。因为你仿佛坐在一个中世纪建筑博物馆内,一栋一栋相挨错落着的,是几百年历史却维护良好毫无破败迹象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老建筑,相得益彰、争奇斗艳地让整个城市熠熠生辉。当年起防卫作用的城门黎明之门里,还有神奇的雕塑《被祝福的圣玛丽》。
维尔纽斯市有一个区叫维尔尼亚区,包含了老城区的大部分,其名字来源于流经旁边的一条河。以前这里是著名的犹太人中心,拿破仑路过此地时,曾将其比喻为“北方的耶路撒冷”。二战时犹太人被屠尽,住宅和公墓被炸平,这里成了苏联统治下重要的工业区。
苏联解体后,旧日的工厂被遗弃,成了无家可归、流浪者、然后是艺术家们的聚居地。
如今的维尔尼亚区是立陶宛甚至整个波罗的海三国著名的艺术区、时尚区,人们常拿它和巴黎的蒙马特进行比较。常住人口只有7000人,却有1000人是艺术家,还不算那些为艺术作坊打小工的人。
1997年4月1日,该区中的文(dou)艺(bi)青年们宣布成立独立的“对岸共和国”,虽然迄今没有获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认,但它拥有自己的总统、内阁、国旗、国歌、宪法、军队和货币,还曾有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立陶宛加入北约后这支军队就解散了)。据说,进入这个迷你共和国的国境要微笑哦!
该“国”的首任总统叫李雷基斯,是一位诗人、音乐家兼导演。李雷基斯导演了5部电影,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荷兰街头》。
“对岸共和国”的宪法共有39条,另有三条格言,分别是:“不要打仗”、“不要输赢”、“不要投降”。这些格言分别用23种文字,后来又增加了梵文和印度文共25种,贴在该“共和国”的大街上。每年4月1日,该“国”居民都会欢庆他们的“独立日”。对岸共和国的宪法繁体中文版
其宪法条款更为与众不同加有趣,如“人类有独身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在维尔尼亚河边生活,维尔尼亚河有权从任何人身边流过”、“一只狗有权去做狗”、“每个人都有权快乐,也有权不快乐”。
历史上,立陶宛曾经傲视欧洲至少两百多年,不但打残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条顿骑士团,还建起了疆域辽阔的国家。鼎盛时期,立陶宛公国的领土包括了如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全部,和俄罗斯、波兰的部分领土。然而,自从1795年俄罗斯吞并了立陶宛之后,它的命运就变得十分悲惨了。
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罗斯的起义失败后,大片领土相继被俄罗斯抢走,立陶宛成为俄国的一个行政区。
19世纪后期,立陶宛夹在俄罗斯、德国和波兰三大霸权之间,屡遭辗压。一战后,连首都维尔纽斯也被波兰军队占领,成为波兰的维尔诺省。刚刚独立的立陶宛,只好宣布临时首都为考纳斯。
在1936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德国人和苏联人秘密商定如何瓜分欧洲,立陶宛被划给了苏联。波兰也在被瓜分之列,所以维尔纽斯才经苏联人之手,回到了立陶宛。一年后德国人又来了,超过12万立陶宛犹太人被赶往死亡集中营。
1944年苏联人再打了进来,立陶宛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44年至1952年间,大约有10万立陶宛游击队员(即“丛林兄弟”)与苏联占领军作战。
苏联人杀死了3万抵抗战士和他们的支持者,并将更多的人送往古拉格。二战期间和随后的苏联占领期,立陶宛被驱逐和杀死的人口数量,共约78万。
也许因为有200多年辉煌的历史,和200多年持续被侵略、被瓜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立陶宛于1990年3月真正长久地独立后,才有上述“对岸共和国”的诞生,才有那三条格言和与众不同的宪法。
虽说对岸共和国的宪法如同一场玩笑。
却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由与独立、对生存权利的反思呢。
尤其是像立陶宛这样一个历史多灾多难的国家,这种反思无疑更为深刻沉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