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宫的历史沿革
无忧宫(Sanssouci Palace)是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德国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为90公顷,因建于一个沙丘上,故又称“沙丘上的宫殿”。
无忧宫是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全部建筑工程延续时间达50年之久。虽经战争,但从未遭受炮火的轰击,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历史沿革
腓特列大帝时期
1745年1月13日腓特列大帝下旨建造波茨坦的行宫。
根据腓特列大帝的草图,由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完成了设计图。克诺伯斯多夫最初的建议是将无忧宫建成一个高高的带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宫殿。以便于从山下就可以一眼看见。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了腓特列大帝的反对。腓特列大帝不想要一座雄伟的宫殿。
而是一座带有洛可可风格的满足他个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宫殿,一座以山为基座的一层建筑,一座让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阶就可以到达宽敞的露台并到达花园的,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个人宫殿。
在所有腓特列大帝时期建造的宫殿中,都有他在行政上和艺术上进行的干涉。根据他的指示,设计图被重新设计并进行了成本预算。
在得到他的授权许可后,工程开始了。腓特列大帝经常亲自监工,并不断强调在细节上那些他和建筑师们意见的分歧之处。由于他的独断专横,也导致了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不能将他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
两年后,尽管不是所有的房间都完工的情况下,1747年5月1日还是在无忧宫举行了落成典礼。除了战争时期,腓特列大帝每年从四月底到十月初一直都居住在无忧宫。除了他本人,只有被他选出的男宾客们才允许住在无忧宫。
他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冯·不伦瑞克(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在1733年结婚。在他1740年登基后,就长期分居。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共同出席。他赐予她美丽堡(Schloss Schönhausen),但是长达四十年之久,不允许她踏入无忧宫。无忧宫又一度被称为“无妇宫”("sans femmes")。
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源自于法文的sans(无)-souci(忧虑),为勃兰登堡地区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伦(Hohenzollern)家族宫殿。公元1745年至1747年根据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图,设计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宫殿。
这个设计并由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授权。到公元1840年至1842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将建筑物规模再作扩大,并将两边侧殿延伸。设计者为建筑师路德因·佩修斯(Ludwig Persius),东侧建筑由建筑师费迪南·冯·阿尔宁(Ferdinand von Arnim)授权监工。
建筑结构
宫殿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瑰丽的首相厅,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
宫殿前有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 ,两侧和周围由翠绿丛林烘托 。宫殿前有喷泉,正对着大殿门廊。此喷泉采用圆形花瓣石雕,四周有“火”、“水”、“土” 、“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 ,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动。
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宫殿东侧还有珍藏124 幅名画的画廊 ,这些绘画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画廊宽敞明亮,每逢佳节,这里都举办音乐会。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采用中国传统的碧绿筒瓦 、金黄色柱 、伞状盖顶 、落地圆柱结构 ,被称为“中国茶亭”。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中国式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