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  欧洲历史

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表现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48:15

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 是公元235年 — 公元284年罗马帝国所面临的的危机。由于奴隶制经济的衰落,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

历史背景

安敦尼王朝的繁荣仅仅维持了60多年,到马可·奥里略时代,罗马的“黄金时代”与“罗马和平”同趋结束。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东方爆发了安息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不久,西方的多瑙河上又传来了边警。公元167年,有两支日耳曼人渡过多瑙河,其中一支一直打到意大利的北部,迫使马可·奥里略亲自带兵抗敌。西方的战争还未结束,东方的叙利亚又发生了新的叛乱。东方的叛乱虽得以平息,但多瑙河上的战争却已形成长期不决的局面。

康茂德继位后,与日耳曼人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帝国在表面上维持原有的疆界,实际上却允许日耳曼人以“同盟”的身份迁居于帝国境内,并且为帝国服兵役,替帝国守边。从此帝国边境就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为后来“蛮族”的大举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马可·奥里略和康茂德的挫折,并非是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帝国内部由盛转衰的征兆,在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到三世纪,这个危机便暴露无遗。

此次危机与帝国以前遭遇的危机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能够克服的危机,后者则是只能疲于应对并终将导致灭亡的危机。从前的罗马人只要坚持发扬自己的特点就能够克服出现的危机,而这段时期的罗马人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已经竭尽全力,甚至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本质,结果只能导致危机愈发严重。

经济表现

经济方面的危机表现是,农业萎缩,手工业衰落,商业萧条,财源枯竭。农业的衰落在于奴隶制农庄已无利可图,隶农制的出现虽一度调整了生产关系,但只形成了一些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地产,不可能对市场提供大量的农产品。

伴随着对隶农剥削的加重和隶农对主人依附的加强,隶农原有的自由身份也逐渐丧失,结果隶农制初期对于社会生产的一定积极意义也消失了。广泛使用奴隶的矿山和手工业作坊的衰落导致商业和城市的萧条,随之而来的是国家财政的枯竭。

政治表现

政治方面的危机表现是内战与皇位更迭频繁。康茂德被杀后,爆发了4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公元193年,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获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然而这个靠讨好军人而存在的王朝是短命的。尽管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继位后,颁布了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的敕令,可仍然无助于统治的稳定。最后,这个王朝依然是在军人的哗变中灭亡了。此后,从公元235年至284年,大约有26个皇帝,其中只有1个是病死的。

阶级与民族关系方面的危机,表现在国内民众起义不断,先后有公元273年的罗马造币工起义;263年的西西里奴隶战争;小亚细亚、北非的暴动等。但规模最大、时间较长的暴动,应该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它持续了200余年。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哥特人等都突破帝国西部边境,进入罗马帝国。东部的萨珊波斯兴起,与罗马争夺西亚并在公元260年俘虏了罗马皇帝瓦勒里安。

虽然忠于帝国的帕尔米拉贵族奥迪纳图斯成功击退了波斯人,但在公元260年的秋天,帝国远日耳曼行省总督波斯图穆斯自立为帝,高卢从帝国版图中分离了出去,成立了高卢帝国。

公元267年,奥迪纳图斯不幸被其外甥杀害,他的妻子芝诺比阿攫取了帝国东方的最高权力并造成此区域事实上的独立,自称“东方女王”,从此,帝国三分。

危机的结束

虽然帝国已经内忧外患,但在此期间登基的皇帝们却并没有放弃拯救帝国的希望,公元268年到269年,皇帝克劳狄乌斯二世击败入侵帝国的哥特人,从而获得了“哥特征服者”的称号,在其不幸于公元270年1月驾崩后,继位的奥勒良皇帝于公元271年开始远征东方。

公元272年,帕尔米拉光复,芝诺比阿被俘。

公元273年秋天,高卢帝国皇帝泰特里库斯投降,高卢光复,罗马帝国重新统一!奥勒良皇帝也因此获得了那个光荣而著名的称号——世界光复者。

在奥勒良皇帝驾崩后,继位的皇帝们也同样为了帝国的复兴而努力着,终于,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基为帝,三世纪危机正式结束。

本文标签 古罗马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