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灯的历史由来和传承
洛阳宫灯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由来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风靡全国,波及海外。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传承意义
纵观洛阳宫灯发展史,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做灯的就多,销售量就大,反之则人少灯少。明末清初,战乱四起,社会动荡不安,老城做灯的人家就少。乾隆末年,国泰民安,宫灯业就兴盛。光绪末年,慈禧携光绪路过洛阳,喜欢上洛阳的张合架宫灯,北京做官的纷纷遣人来买,洛阳宫灯又兴盛一时,到了民初,战乱频仍,做灯户又锐减。
到吴佩孚主政洛阳,由于其给属下大送官衔灯,洛阳宫灯又红火一时。后吴被憨玉坤逼离洛阳,洛阳宫灯随之暗淡,灯户只剩下六七家。抗战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洛阳做灯户只剩下两三家,苟延残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它才有了新生。1949年后,洛阳宫灯有了飞快的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1957年有12个品种投入国际市场,远销新加坡、欧美等地。1959年创新的“六角子母灯”参加全国国庆灯展,获得极高声誉。
相关歌谣
《洛阳宫灯用途歌》全文
洛阳宫灯用途歌诸先生,听我论,且请站定。我谈谈,宫灯的,今后前程。
在洛阳,做宫灯,与别不同。品种多,型式好,精致玲珑。
能张合,好包装,携带便通。工艺多,书写精,彩画多种。
配电器,探新法,古典文明。既精巧,又经济,雅致实用。从实际,论今后,用途八种。庆光明,祝幸福,象征和平。
乡村悬,街衢挂,显示太平。书颂词,写诗歌,文化革命。
画现实,艺中美,社会新风。照明灯,绢面罩,好看挡风。
夜行路,灯面字,老远看清。赠亲友,作礼品,佳妙品种。
红圆灯,表团圆,幸福光明。商店铺,装饰它,招徕客众。
因为它,画商标,能写号称。表功绩,与锦标,碑匾不同。
写功绩,随装饰,昼夜鲜明。彰古人,颂功德,显耀门庭。
好荣誉,传榜样,发扬新风。表信念,表敬意,畅书功绩。
它虽然,哑不语,代人宣颂。宫灯的,诸作用,前途无穷。”
-
上一篇: 洛阳宫灯的发展现状
-
下一篇: 洛阳牡丹花会是从哪一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