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刘派的唱腔特点
刘派是“评剧女皇”刘翠霞创立的评剧旦角艺术流派。刘翠霞是一位天赋条件优异,艺术素质高超,富于创造精神的优秀评剧演员。她所创立的刘派艺术,丰富了评剧音乐宝藏,经数十年流传,形成天津评剧音乐主体风格。
简要介绍
评剧刘派创始人刘翠霞20世纪30年代在津城被誉为“评剧女皇”。她丹田气足,唱腔调门高,音域宽广,曲调紧凑连贯,节奏急切有力,高音挺拔悠扬、激越奔放,不仅先天条件优越,还善于根据自身条件,在继承前辈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她的改革受到观众喜爱,其艺术在天津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了刘派。
刘翠霞在创演剧目时,不是死搬前辈的艺术,而是先在很好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条件,改为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观众对她的改革很喜欢,在她演出时,观众踊跃叫好。观众的表现,对刘翠霞是一种很好的鼓舞,她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逐渐的刘翠霞有了她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刘派。她的艺术在天津生根发芽,她的演唱风格也就代表了天津评剧的大口落子风格。以后天津评剧名角全都或多或少的借鉴和吸收了刘派的艺术。
艺术特色
在刘翠霞出道之前,评剧第一代坤伶花莲舫、李金顺等,基本上沿袭东路评剧旦角唱法,保留了粗犷古朴的“大口落子”风格,在唱腔音调上融入了较多冀东地方口音,充溢着冀东民歌风味。
刘翠霞入行之后,汲取了李金顺、花莲舫演唱上的优长,淡化了冀东音调,强化了标准读音,咬字清晰真切,达到字正腔圆。于刚劲之中显现出柔美抒情之意蕴,极大地提升了评剧声腔的档次。尤其是她创造的快速弹跳、干脆利落的“楼上楼”即垛板唱法和一波三折哀怨凄楚的“搭调”唱法,清新动听,耐人寻味,被后学奉为圭臬。
刘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韧醇厚,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素以定调高(A调,bB调)、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喷口洒脱的演唱风格著称。其“慢板”唱腔在句型结构上已形成规范,上、下句起唱形式亦基本固定。
在旋律上她把卫梆子“二六板”的腔调进一步评剧化;演唱时多将上句尾腔延长至下一板位,且做装饰性处理。她擅唱“垛板”,气力充沛,吐字清晰,每于句尾加用语助词。大段唱腔节奏铿锵、一气呵成。其“搭调”与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扩大,旋律更加丰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颤音,极有感染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于《莲英托兆》中所唱的“反调慢板”与一般的“反调慢板”有较大不同;又在《奇冤巧报》中运用了“垛板”转“悲调迷子”的方法。
刘翠霞是继李金顺之后的一为很有成就的女艺术家,她的高音挺拔悠扬,激越奔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剧目
刘翠霞善演的剧目很多,有《玉镯记》、《三节烈》、《绣鞋记》、《移花接木》(《花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剧目。
其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