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的特点
天津话,属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亦有关联,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即天津话。
语言介绍
天津话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山”读为“三”,“吃”这个音比较特殊,仍然读“chi1”,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
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阴平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一个“哏儿”就反映出天津人“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文化遗风,生存竞争激烈。想在天津养家活命,不是桩容易的事。要化解生活的压力,只能自己找乐儿。“走路跌倒了,天津人不往别扭处想,哈哈一笑,爬起来赶路是正事。天津人磨合出了一种活法——不说不笑不热闹,热热闹闹度时光。
“‘哏儿’简单解释是‘好笑’,其实它体现了天津人的一种化解意识:不和自己过不去,把严肃问题游戏化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天津相声界能人辈出,相声艺术在天津的兴盛,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与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天津方言的滋润分不开。
天津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中被归为“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但因其语调和用词与宿州、淮南、蚌埠、信阳等地方言的相似性,在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被视为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
特点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zhan),天津话却读为zan;“招考”的“招”(zhao),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shengchan),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上车”(shangche),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shan),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母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热”(re)、“肉”(rou)、“润”(run)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you、yun等。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3)另外,天津话习惯于在a o 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读成nan,把“超额”的“额”读成ne,把“熬鱼”的“熬”读成nao,把“可爱”的“爱”读成nai,还有“欧洲”“海鸥”等等。
(4)吃字现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见):天津话里面经常会在三个字的词语里面会将前两个字连读,造成吃字现象,例如:“派出所”为“派所”,“劝业场”为“劝场”。
先说语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zhong中读为zong宗,chan产读为can惨,shan山读为san三,shui水读sui;i和舌尖后音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挪”等,再说语词,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词。
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干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开玩笑),“造改”(即破坏原貌)等等。在外地极为少见。有的个别语汇听起来令人相当费解,如“觉闷”(觉发脚音)即自觉的意思,不觉闷即不自觉,觉不过这个闷来,即是“不明白”之意。
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就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借用音乐术语来说,二者相差了八度音。如“天”字,天津话不但起音低,落音更低,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
阳平和上声声调与普通话也有差别,如“菊”字读“居”音,“笔”读“鼻”等。天津方言由上古音发展而来,其中保留了许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名词后面的字一般发音较轻,如“天津”一定要把天字读重,读低,先走平调紧跟低沉向下,津的发音绝对要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