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为什么只用十个月就建好了
一座都城的建成往往耗费时间长久,费时费力。长安作为多朝都城,其规模不可小觑。人们探索历史发现,唐代长安城竟然只用了十个月就建成了,这太让人震惊了。
历史上隋唐的长安城宫殿,只用了10个月就全部建成。武则天的明堂,仅仅用了1年多就建好了,那要知道,那可是历史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后来它因为大火烧毁,但是后来重建,也只花了1年多。还有一个更夸张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看魏征为官清廉,家里连正堂都没有,就把皇宫里的一座小殿赏给魏征作为正堂,从开始修建到完工,一共只用了5天!
中国唐宋的古建筑之所以神奇,不仅它建得快,而且,作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它们还特别结实。很多古建筑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可以说是屹立千年而不倒。
为何中国古人建造大型建筑,能够做到既神速又耐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别说今天的人不知道,连明清的工匠都搞不清楚。直到民国初年,一本宋代的古书被重新发现,人们才找到了透视唐宋古建筑技术秘密的方法。
这本书叫作《营造法式》。营造,指的是建造房屋,法式,指的是修建建筑的各项规范细节。《营造法式》是北宋将作监(相当于国家总建筑工程师)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然而,中国古人对于工匠技术一般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资料,核心技术还是机密,绝对不会外传,而且家族内还是传男不传女。唐宋到明清,中国历史经历了很多次大动荡,很多像《营造法式》这样的书和技术都没能流传下来,相当于是核心技术失传了。
1930年3月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创始人是朱启钤。朱启钤是清末民初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先后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和许许多多旧式官僚不同,朱启钤的业余爱好是当时难登大雅之堂的古建筑,热心古建筑研究、文物收集和整理。他曾参与领导过一些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和许多一辈子都在维修那些皇家建筑的工匠建立了密切而愉快的关系,从他们那里,他了解了很多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朱启钤出差途经南京时偶然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34卷本的《营造法式》手抄本, 多年积累的古建筑知识,使朱启钤敏锐地认识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
朱启钤大概没有想到,《营造法式》对远在万里之外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兴趣和努力方向。
在梁思成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时候,他的父亲梁启超听说《营造法式》这本书之后,赶紧寄给了学建筑的儿子。梁思成听完这本书的来历后,明白这本书将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梁思成发现,唐宋古建筑为何建造的又快又结实,其中的核心秘密,就是“标准化”(也叫“模件化”)。搞懂了这个秘密,就等于找到了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法门。
梁思成通过测绘来研究古建筑,他用测绘的方法把古建筑的结构跟《营造法式》的内容对应起来,将《营造法式》里抽象的概念给具像化,从而慢慢解开了中国古建筑的标准材的秘密。
-
上一篇: 古人为何崇尚九与九的倍数
-
下一篇: 大慈恩寺是什么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