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有多本传为仇英所作。
简介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版本最为出名,但现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有多本传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馆藏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而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为仇英真迹。
此卷《清明上河图》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画中人物超过两千,且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典雅清丽,工而不板,细而不繁,妍而不媚。
此卷《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图》题材创作的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既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风俗巨作,也是研究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和文化史的有力图证。
后世影响
此卷《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图》题材创作的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它与同一时代创完成的《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等画作,使在元明时期渐呈衰微之势的风俗画得到了发展,风俗画的创作逐渐转移为民众所喜爱的民间年画之一,成了真正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传承
此卷《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时归收藏家项元汴所有,后传承于项家子孙,珍存良久。清代时收入乾隆内府,见于《石渠宝笈》续编著录。1922年,溥仪将此卷《清明上河图》,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1000多件珍贵书画盗出宫,后带至沈阳。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被截获,1950年,经鉴定家杨仁恺鉴定,后留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从此为国有收藏,大众同赏,成为“镇馆之宝”。
名家点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仇英绘画的摹古与创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仇英《清明上河图》中大多呈现的是南方地区,尤其是仇英主要艺术活动的吴门地区的特征,而非张氏原本中的开封地区的世貌风情。仇英曾寓目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故其在反映民俗和风土人情方面大多沿袭了原本的理念。但毕竟临摹和创作《清明上河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张氏之原本也不可能在仇英处停留太久,故他在临摹原作时无法完全纤毫毕现,在临摹中加以创造,在创造中融合原本风貌。”
重要展览
2010年5月,此卷《清明上河图》,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作为中国馆展品之一展出。
2015年11月,此卷《清明上河图》,在苏州博物馆筹办的“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上展出。
作者简介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主要作品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等。
-
上一篇: 皮影戏的艺术造型
-
下一篇: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