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殊像寺的文物及保护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6:33

殊像寺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不仅有政治作用,亦是清王朝历代帝王每年在此消夏避暑、吟诗休息的场所,俗名“乾隆家庙”。

文物遗存

天王殿遗址

天王殿位于山门正北的中轴线上,现天王殿已倒塌,仅遗留石台基、佛座以及东西两面毛石墙殿两侧设腰门,以腰墙与后部相隔,形成封闭院落。

配殿遗址

在宝相阁前面的岩石上建有配殿,东为“云来殿”,西为“雪净殿”,立于高台之上,二者皆已倒塌。雪净殿墙体部分倒塌并被掩埋,残留部分槛下墙,高台的四壁为假山石所环抱,殿内尚存原来的三座塑像底座。其中西面的砖砌槛墙保存量较大。

清凉楼遗址

穿过宝相阁后边的山石往北行,便来到寺庙最高的建筑——清凉楼。建筑形 象兼备礼制与园林建筑双重品格,使之与其他建筑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2003年11月盖蒂保护所曾对清凉楼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掘揭露出台基、墙下 碱、柱顶石及方形地砖。清凉楼西、北、东三面的墙下碱大部份保存完整,南墙 基本无存或坍塌,北墙下仍有五座塑像底座。

文物价值

殊像寺,不同于承德的其他寺庙,它不仅有政治作用,亦是清王朝历代帝王每年在此消夏避暑、吟诗休息的场所,比如行宫中香林室、倚云楼等建筑。 其宗教功能是皇家寺院,隶属内务府,由皇家私人管理。同时,它是外八庙中唯一的满族喇嘛寺庙,寺内喇嘛皆是满人,而且诵习满文经卷。它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共同构成了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象征,同时也见证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

殊像寺的建造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中国清代史实资料,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史、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56年秋季,殊像寺修缮工程开始动工,于1957年春季换瓦,更换会乘殿全部椽飞望板、檩子和上、下檐角梁。其中下檐东、西两侧除一根子角梁外,其余角梁全部更换。殿顶部分琉璃瓦片已经破损,更换了部分新瓦。殿顶脊兽、吻兽仍为原样。

1959年5月18日,文物局古建队对殊像寺山门、两侧围墙及钟、鼓楼进行维修,对残破的建筑进行拍照存档。1967年3月,文物局古建队对宝相阁进行保护性落架拆除。把大木材存放在储材厂,此阁经二百年风雨侵蚀, 由于年久失修,局部坍塌渗漏,大木严重糟朽。因无力维修,不得已采取落架保护。将构件入库保存。

1972年7月,将殊像寺现有建筑及已坍塌建筑物的基址进行拍照存档。10月,将殊像寺每年阴历腊月8日用来煮“腊八粥”的铜锅从馔香堂移至普宁寺大雄宝殿院内。1975年8月,文物局古建队对殊像寺山门进行维修。当时门殿因年久失修, 瓦顶渗漏,椽飞望板遭朽,檐部塌落,对其进行了补换大木、斗栱,撤换并重新安设椽飞望板、连檐及瓦口。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殊像寺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1982年至1983年,文物局古建队修复殊像寺钟、鼓楼,撤换全部椽飞望板, 连檐及瓦口等。文物局古建队复建殊像寺庙围墙,采取原作法,用毛石垒砌, 东、西、北墙墙顶砌抹灰馒头顶,西部山坡挖土处,砌毛石护坡,东部挖窖加筑混凝土、毛石基础及护坡。

1983年至1984年,文物局古建队对殊像寺庙内及后部清凉楼等处进行基址清理。1987年,文物局购置消防器材并安装避雷针,同年成立了殊像寺文保所。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殊像寺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汉白玉石做的保护单位标志嵌在山门墙壁上。1994年12月,包括殊像寺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1998年7月,对寺庙内部古松安装避雷针并做了安全加固支架。2001年7月,宝相阁内三尊佛像的残余部件由承德双滦金纺创意工作室修复,于 2002年10月完工,并安装完毕。2002年5月,承德市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按照“中国准则”展开合作,将殊像寺列为落实“中国准则”的古建保护试点,展开对殊像寺的取样分析和考古挖掘,考古发掘后回填覆土,所有工作于2005年10月完成。

本文标签 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