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五斗米道简介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56:27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公元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

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

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简介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详细介绍

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用符水咒法治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除北邙山治以外,均在今四川境内),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继续传播五斗米道。设奸令祭酒,讲习《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据传,时人“竞共事之”。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

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本文标签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