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三腔有什么特点
黄梅戏的三腔泛指彩腔、仙腔、阴司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合在一起则形成情趣各异的姨妹腔。共性之一是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板腔体的要素,表现于“准板腔体的状态”,虽然三腔各有一个基体腔体,彩腔、仙腔常为四句体,但它们的字位、复句、锣鼓等使用方法却比较固定;共性之二是在戏剧表现功能上都具有叙事性、抒情性。三腔的个性:一是来源不同,彩腔又叫“打彩调”。
“花鼓腔”,据说是早期艺人向观众“讨彩”即兴演唱的腔调;仙腔又叫“道腔”,与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有关系,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纳后再由黄梅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阴司高腔,源自青阳腔。个性之二是在用途上,彩腔得在喜庆;男仙腔重在洒脱或伤感情绪的表达;阴司腔重在沉郁,言戚音哀。个性之三是三腔的调式、句式也不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微调式、六声微调式,而阴司腔只有五声商调式。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男腔、女腔拥有共同调式,由四个不等长而前后相对应的乐句合成,四句一反复,亦日“四平”。
彩腔原为小戏的主腔,以后多用于戏剧性较强的唱腔,这样一来“四句回头”的形式被突破了。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即上句、下句组合,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对板”是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六字句;彩腔还有“迈腔”等补充腔句,“迈腔”可取代第三句的位置,它的句幅比第三句短。
彩腔的落板方式是把结束句缓慢下来,递减速度后才形成终止,彩腔也突破了原先男腔、女腔同音域的局限,改变为男女分腔,女向高腔走,男向低腔行。
现以《天仙配》为例:七位仙女下凡,欣赏人间美丽景色,用仙腔抒发她们的欢喜情感;继之,七仙女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男唱仙腔;后来,董永眼看着七仙女被迫离去,千年槐树却不作声了,董永急迫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前前后后都用仙腔,而情境、人物、场合均不相同,这种“性格变奏”是难能可贵的。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顾名思义,就是传统戏曲剧目中在鬼魂出现时或者在病人危塌前的垂死之状时,再者悲惨绝望之时加以运用。
由此,它的曲调必然是沉戚、哀婉的。阴司腔一波三折,善于表达剧中人的悲凄情感,正因为如此,它与主腔相互联用,加深主腔的悲腔。阴司腔与主腔有别,也不同于彩腔、仙腔。阴司腔的男腔与女腔大体相同,节拍均是一板一眼,多和“迈腔”“数板”“哭板”相互联用,以补充主腔的悲腔。
还要论及的是阴私腔的男腔、女腔大致相同,都有拖腔的腔体,上、下两腔的末字均有四、五、六小节的曲折行腔,以便更好更快地表达人物感伤的情怀。
例如《天仙配》“槐树别”的一场戏,七仙女演唱“董郎前面匆匆走”的一段,则是一波三折,使人悲伤至致的阴司腔。最后,讲讲阴司腔的补充(辅助)板式。阴司腔确有较强叙事功能,其旋律出自阴司腔的上句与下句,均为五调商调式。但它的结构、落音皆同彩腔、迈腔,常用在阴司腔上句、下句的后边,并和“哭介”不谋而合,以求更加深切的悲剧感染力。
-
上一篇: 黄梅戏的花腔有什么特点
-
下一篇: 骆越古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