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潮州话的历史发展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47:16

潮州话,又名潮语、潮汕话,是广东潮汕民系使用的语言,是潮汕人的母语,为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之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潮汕话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省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梅州市丰顺县、大埔县,惠州市惠东县;福建省的漳州市;海南省;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汕话在海内外使用人口约3000万人以上。

潮汕话是唐代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潮汕话有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被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在语言学研究上有重大价值。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明代以后,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

发展历程

起源

潮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话称谓亦此。潮州话的分布地粤东地区早在商、周年代,已有人居,是潮汕人的先民。和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众多族属一样,史书上统称“百越”。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渔猎,多居水边,喜食稻米。大约在战国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战国前期,楚在吴起改革之后,势力逐步发展到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越人大部分纳入楚的统治之下。此后,越人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发展也较快。

当时的岭南地区,地广人稀,自给自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是未开发地区。始皇33年(前214年),秦王政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岭南进军,征发了大量的中原居民迁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相当长久的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潮汕古代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并逐渐形成了词法、语法都十分奇特的语言体系。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体系相比较,这种语言体系具有发音复杂、声情并茂、形象化等语言特点,有别于北方语言浑厚、正统的特点,从“挨砻”(推磨)“叩臼”(舂米)“三叔”(父亲)“奴仔”(小孩)等原味原汁的潮语词汇中可以看到潮汕古语许许多多源于中原语言的词汇。

源流

潮州话与其它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潮汕人以外的人群,很难掌握和听懂有如此繁多复杂音节的方言,韩愈当年在潮州试图以中州音取代它,但没有成功。

潮州话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隋唐以后至宋代,潮州地区开始较大规模的封建开化,使当地方言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朝着汉化的方向演化。唐宋时期的闽方言,不断吸纳外来语言因素,逐渐形成一支独特的方言。宋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潮和潮州地区经济的开发,文化不断发展,以潮州为中心的粤东地区与闽南地区相影响相对平衡,加快了潮州方言从闽方言中分化出来的步伐。明代以后,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

旧称俗称

潮州话在各地叫法有所不同,官方正称为潮州话、潮汕话,简称潮语,在潮州市一带多称潮州话,在汕头、揭阳、汕尾陆丰一带多称潮汕话,汕尾市境内更包含多种叫法,海丰东部与惠东交界一带多称“学佬话”、“鹤佬话”,剧史料记载,学佬话、鹤佬话两种叫法都是河洛话的讹传叫法,因其读音在广东话音里是一致的,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到广东的人,此外“海陆丰话”也是汕尾一种地方区域叫法,福佬话又是潮汕话的旧称、俗称,现在都称为潮汕话。

纽带

潮州话是维系潮汕人感情的纽带,主要表现为团结和更多的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便是“自己人”。潮汕话成为民系认同的重要纽带,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带功能虽不是唯一的原因,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标签 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