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胡笳十八拍》的作品赏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22:49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艺术赏析

《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用胡笳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音乐,诗中有“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笳一会兮琴一拍”等便是汉匈音乐融为一体的证明。全曲气贯长虹,感情深沉,完整统一。

《胡笳十八拍》采用宫、徵、羽三种调式,共18段,两大层次。前一层十拍诉说身在胡地却时刻思念故乡;后一层描绘离开胡地之时,与幼子惜别难舍的隐隐哀怨。

第一拍概述了蔡文姬悲苦的人生历程,又隐约透出对平生生不逢时的感叹,其中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该曲以此为基调衍生出其他的旋律。第一拍为之后的各段音乐奠定了发展基础,其情绪起伏明显。第二拍出现装饰性的变化音,使得其心绪表现得更为明显。直到第十拍,作品将蔡文姬离乡的悲苦情感逐渐深化,使得整段乐曲更为完整,形成第一部分。

第十一拍、第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它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年幼孩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胡笳十八拍》叙述蔡文姬不幸处于乱世,为匈奴人俘获,深沉地眷恋乡土,但一旦要离开居住十二年的塞外,抛别亲生的两个儿子,又有难言之隐痛,抒发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悲怨之气。琴曲的感情有时凄惶伤感:“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有时好似捶胸泣血,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郭沫若认为“这把天地神祗都诅咒了,感情的沸腾、着想的大胆、措词的强烈、形式的越轨,都是古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思想大有无神论的倾向,形式是民间歌谣的体裁,既有伤乎‘温柔敦厚’的诗教,而又杂以外来影响的胡声。”而贯串全曲的是“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抑的感情,绞肠滴血般的痛苦”。

在音乐方面,它具有非常浓郁的抒情气息,汉匈音调糅合一起犹如水乳交融,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旋律富于起伏,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上下跳跃,对比极其强烈。全曲以三小节构成的乐节为主,每乐节结束前常有同音重复,节奏较稳定。常采用大、小调交替,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交替。全曲没有更长的拖腔,与古代歌曲一字一音的质朴风格相符。总之,音乐与歌辞珠联璧合的无穷韵味、匈奴音乐高亢辽阔的风格、古琴弹奏的独特技法,都使《胡笳十八拍》这首琴歌光彩四溢,感人至深。

《胡笳十八拍》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战争动乱的社会特征和民族之间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在音调方面又有着汉匈交融的特色,无论在诗歌还是音乐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血泪交织的生活体验,没有博通汉匈的音乐修养,没有高超精深的作曲技巧,是很难写出来的。

本文标签 蔡文姬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