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宋代的化妆以妇女为主体,其风俗与唐人的浓妆艳抹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如宋代文人士大夫讥讽姿容颜色不好的妓女为“鼓子花”,即“米囊花”(一种以浓艳著称的罂粟花)。
在当时,妇人画眉、油面、涂面、抹粉、穿耳、涂脂、妆靥、斜红、额黄、花钿、点唇等是一种很平常的事。
面部的化妆,在妇女的化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面部是人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最容易引人注目。为了博取男人们的好感,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时有额黄、鸦黄、眉黛、轻煤、茶油、花子油、红粉、口脂、花钿、靥钿等名目。
崇尚眉目美,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女性的代名词。宋代也不例外,妇女们也竞尚眉间之美,她们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去,再以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样式的眉毛。
如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载:“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释名》曰:‘黛,代也,灭去眉毛以代其处也。’”故称之为“黛眉”。
当然,也有不用青黛点眉法的,名妓莹姐就发明了轻煤点眉的技法,而且还在五代“十眉图”的基础上创造了花样繁多、奇巧多变的百眉图,时称“莹姐百眉”。
陶榖《清异录》卷下《胶煤变相》载:“莹姐,平康妓也。玉净花明,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唐斯立戏之曰:‘西蜀有十眉图,妆眉癖若是,可作百眉图。更假以岁年,当率同志为修眉史矣。’”
以后,“眉史”一词遂成为妓女的代名词,时有“细宅眷而不喜莹者,谤之为胶煤变相”。
宋代妇女还往往在眉间施以鸦黄。鸦黄又称眉黄,是指在眉间施以黄粉。杨大年《真宗游春词》:“和风吹去眉间黄。”苏轼《好事近》词:“临镜纤手上鸦黄。”
从宋代妇女流行的画眉来看,有浓广、细淡之分,这从当时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
关于浓广的,如吴渭《春游诗》:“今朝出阁去,拂镜浓扫眉。”谢翱《赠汴京娼女词》:“云鬟轻梳阔扫眉。”细淡的,则有苏轼:“春来赢得小宫腰,淡淡纤眉也嫩描。”
她们的眉式大多沿袭前代,如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訚》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这里所说的“横云”“却月”“倒晕”三种眉式就都源自唐代。
“倒晕眉”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太平兴国年间,范阳凤池院尼姑静慧,年二十时曾创制了一种新的眉式,浓艳明媚,有别于当时盛行的眉式。人们以其为佛门弟子,故争相仿效,并名为“浅文殊眉”(陶榖《清异录》卷下)。
宋代妇女的嘴唇化妆,则往往以鲜红的唇脂点染成各种形状,式样繁多,流行的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万金红等名目。
从唇妆的色彩来看,除了胭脂、朱砂本身的色调在化妆时有浓淡之分外,宋代妇女又喜欢用檀色。如秦观《南歌子》词:“揉蓝衫子淡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
宋代妇女的脸部化妆有额黄、红妆、素妆、佛妆等种。
额黄就是在额部涂抹黄色的颜料。这种妆式最初始自宫中,故又称“宫黄”。如周邦彦《瑞龙吟》词:“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张先《汉宫春》词:“红粉苔墙,透新春消息……额涂黄,何人斗巧。”
红妆则是在颊间施以红粉,唇点口脂。这一妆法深受仕女的喜爱,如欧阳修《浣溪沙》词:“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张先《醉垂鞭》词:“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晏几道《临江仙》词:“靓妆眉沁绿,羞艳粉生红。”
薄妆又称淡妆,是在脸部施以淡淡的粉,以显得雅致。如王锤《追和周昉琴阮美人图》诗:“髻重发根急,薄妆无意添。”
素妆就是在脸部涂以白色的铅粉或米粉。这种妆法在当时颇为少见,被时人视为服妖。
泪妆以白粉抹颊或点染眼角,因其状如啼哭,故名。如《宋史·五行志三》载:理宗时,宫妃“粉点眼角,名泪妆”。
檀晕妆也是一种素雅的妆式,其法是:先以浅赭铅粉打底,然后施以檀粉,面颊中部微红,并逐渐向四周晕染。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有“蛟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之句(《苏轼诗集》卷33)。陆游《和谭德称送牡丹》诗:“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剑南诗稿》卷3)
慵来妆,简称“慵妆”。这种妆式始自汉武帝时,至宋犹存。其妆式是:薄傅红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
梅妆是指妇女在眉额上点画或粘贴梅花形花钿,又称梅额、落梅妆、梅妆额、花额、额妆、寿阳妆等。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词:“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吴则礼《满庭芳·立春》词:“钗头燕,妆台弄粉,梅额故相夸。”
佛妆流行于燕地。庄绰《鸡肋编》卷上载“冬月以括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其异于南方如此。”
对手部的化妆,宋代妇女也颇为讲究,往往不惜时间修饰指甲,以增加女性的魅力。当时风俗以凤仙花染甲,称为“金凤染指”。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详细地记载了这种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谈,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守宫之法,非也(今老妇七八旬者亦染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的南部边疆,一些少数民族妇女还有绣面的习俗。所谓绣面,就是用针在脸部扎刺出花纹,上面填以颜色,使其经久不变。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海外黎蛮》载:“猺人执黎弓,垂剪筒。……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垂坠至肩。”又,同书卷10《绣面》载:“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绚之以遍地淡粟纹。有晰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唯其婢不绣。”
-
上一篇: 北宋女子的发型特点
-
下一篇: 全真龙门派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