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古装剧里的自称都是对的吗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1:04:46

随着宫廷历史剧的热播,一些剧中的人物称谓被广大观众模仿和运用,如“臣妾”、“哀家”、“朕”等,尤其在网络交际语言中极为活泼。“臣妾做不到”的表情包风行一时,小学生在作文中自称“哀家”,可见影视作品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

但是,剧中的称谓词使用正确吗?人们的使用又规范吗?

只存在于戏曲中的“哀家”

有些称谓只是后代戏曲小说中运用,并不存在于古代人际交往中,例如“哀家”。

“哀家”的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是旧时戏曲中死去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称,并不是历史人物所用的称谓。

《说文》:“哀,闵也。”哀有悲痛、悼念之义。“家”做词尾,表示一类人。哀家指自己属于哀痛之人,语用色彩庄重,不具有普适性。但现时有很多人使用“哀家”自称,甚至年龄甚小的小学生也自称为哀家,殊不知其中错误非常明显,让人哭笑不得。

“臣妾”非“妾”

不少历史题材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嫔妃和比自己级别高的人说话时,往往自称“臣妾”。这一称呼的典型性和相关剧情所具有的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很多观众认为“臣妾”是古代后妃的专用称呼,其实不然。

“臣”与“妾”是两个不同的词,含义不同。《说文解字》:“臣,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古者“臣”指被抓获的战俘,奴仆,男性奴隶,后引申为男子自谦之词。“妾”,本指女奴,因其身份卑贱,可用作妇女的谦称。古代女性自称为“贱妾、妾人、小妾、下妾”等。“臣”和“妾”可以作为语素结构成合成词“臣妾”,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

“臣妾”最初为服贱役的男女奴隶的总称。男曰臣,女曰妾,后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和藩属。如《秦律》中称因犯罪被罚为奴隶的人为“隶臣妾”。《易·遯》有:“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臣妾”一词在使用过程中范围逐渐扩大,可以指称臣服于统治者的民众。《汉书·食货志上》:“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万方臣妾同瞻望,疑在曾城阿母家”(《闻奉迎皇太后使沈判官至,因有此作》);南宋诗人陆游诗有“上天佑仁圣,万邦尽臣妾”(《登城》);宋王禹“明明圣天子,德教如四维。蛮貊尽臣妾,县道皆縻”(《送H杖与刘湛然道士》)。

“臣妾”一词在古代还可作为动词使用,意为统辖管治之意。《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唐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严复《辟韩》中提到“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

总之,先秦时“臣妾”一词由男女奴隶统称,渐渐发展为“民众”和“藩属”之意,到中古时期仍泛指民众。这一时期,后妃自称为“臣妾”并无确切的文献记载。

而宋代以后,有观点认为文献中开始出现女性自称为“臣妾”的记载,后妃称臣妾因此于古有据。《宋史》称:“甲寅,皇太子择配,帝诏其母族全昭孙之女择日入见。宝佑中,昭孙没于王事,全氏见上,上曰:‘尔父死可念。’对曰:‘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宋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关于宋代以后是否有嫔妃称“臣妾”仍有争论,但影视作品中对“臣妾”一词显然有不少误用。

何为“朕”

朕本为“我”,秦始皇之前,不论身份高低、等级贵贱都可以使用。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称谓,其他人不可再用。汉承秦制,“朕”亦是皇帝的专属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蔡邕《注》曰:“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

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宋玉的《招魂》中也自称为“朕”:“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i。”除此以外,《论语》、《孟子》、《庄子》等文献中“朕”出现多次。

汉代文献中,存在高位女性自称为“朕”的记载。东汉尤为多见。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斗争演变日益激烈,皇帝多年幼登基,太后临朝现象多见。《后汉书·皇后纪》开篇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据史书记载,可以发现临朝皇太后、太皇太后以“朕”自称的例子。

,“朕”在先秦时候可以作为第一人称,意义功能皆与“我”相似,不分贵贱皆可使用。秦始皇之后成为天子的专称。汉代,尤其东汉后期,皇帝登基多年幼,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也曾出现过自称“朕”的记载。

“咱家”不是宦官的专有称呼

观众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宫廷宦官以“咱家”自称。尤以清宫戏最为典型,“咱家”一词被误认为是宦官的标配。

其实不然。

“咱家”(音za,去声),人称代词,我,早期白话,早期文献中也可以写作“”。宋元明清时期的俗文学作品中运用十分普遍。例如“自叹咱家,两鬓霜华,有锦难缠,泪湿琵琶”(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明徐渭《渔阳三弄》:”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

宦官自称“咱家”,在旧时戏曲小说中多见。“李莲英伸手在荣禄肩上拍着,笑说道:‘鱼儿快上钩了,四爷须好好地做去,不要弄毛了,再抱怨咱家。’”(《清代宫廷艳史》)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我是猫》中文译本(于雷译版)通篇猫公的自称便是“咱家”。“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这大约便是咱家生平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照面了。……”

当年于雷先生在翻译“吾辈”这一猫公自称之时曾经在“在下”和“咱家”来中进行选择。他认为,“吾辈”不卑不亢,却谦中有做,类似我国旧时戏曲宦官口里的“咱家”。于雷先生结合猫公心态和文章风格而定作此译,既凸显了猫公玩世不恭、插科打诨的心态,“咱是猫,不是人”,又将其嬉笑怒骂下的犀利深刻地表现出来。

本文标签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