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真实存在的动物文鳐
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如此评价了《山海经》中出现的异兽。据传,《山海经》所记载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应该是上古时期存在过的。
不过,因为书中记载的一些异兽太过神奇,后人多认为它们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答案是:有!下面就来说说这些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文鳐鱼
《山海经-西山经》中: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长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文鳐鱼,记载于《山海经》中的奇异动物,被描述为外型如同鲤鱼一般,却在身体两侧长有羽翼,能够在海面短暂飞行,现已被人基本确定飞鱼就是文鳐鱼的原型动物。
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
飞鱼长相奇特,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可达400多米。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时现、破浪前进的画面十分壮观。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飞鱼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常成群地在海上飞翔,形态像鲤鱼,鸟翼鱼身,头白嘴红,背部有青色的纹理,它常常夜间飞行。
飞鱼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几尺处。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公尺,连续的滑翔(时间长达43秒)距离可远至400公尺。
飞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海域,以能飞而著名。其体型皆小,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飞跃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只甲板,船员常在黎明时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飞鱼生活在海水的上层区域,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的飞行主要是为了逃离捕食者。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击或受到轮船引擎声音刺激的时候,才施展飞行的本领。
其实,飞鱼的“飞行”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靠振动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可达18米/秒。
出水面后,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会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
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被剪断尾鳍的飞鱼就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
上一篇: 山海经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山魈
-
下一篇: 中国元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