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二十四节气到底准不准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50:27

由于草木的荣华凋零、鸟兽的迁徙蛰藏、雨露霜雪的四时变化等气象和物候最为直观,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季节轮回,因此,古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气象等现象标识农事时令的做法,这就是所谓“节气”。

实际上,现在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中,除了四立和四仲是依据太阳的回归运动而命名外,其他节气名,都是由其相应的物候或气象而得名:雨水表示空气的湿度逐渐增加,雨水开始增多了;惊蛰表示随着气温的进一步提高,冬眠的动物和虫子开始苏醒;清明表示春和景明、天气晴和的阳春三月到来了……

节气原本是一种“物候历”。可以想象,最初,在不同地区,由于纬度、气候不同,季节的到来的早晚和延续的长短不同,作物种植和生计方式不同,必定会形成本地特有的物候历。

实际上,甚至就在不久以前,云南傈僳族还流行着一种分一年为十个“季节月”的自然历法,每月的时间长短不一,其名称顺序为:过年月(相当于公历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火烧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

这些名称大都来自物候和农时,是典型的物候历。这种制度,你可以称之为季节月、物候月,但也不妨称之为“节气”,“节气”的字面意思无非就是“按气象的变化对时间分节”的意思。

按照物候和气象的变化而休养生息是动物的本能,因此人类依据物候标识时间、安排生产生活的做法肯定非常古老,它肯定是人类最原始的知识之一。但是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时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的。

二十四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以这一纬度带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基础。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肯定是无法套用到二十四节气中的。

比如立春,意为春季开始,在每年的2月3-5日。从气候学角度来说,把冬季后5天滑动平均气温值≥10℃的第一天,作为春季开始。从这个标准来说,黑龙江一般在5月初入春,华北平原一般在4月,江浙一般在3月上旬,福建更早,要是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年无春都有可能,跟立春节气差十万八千里。

即使只考虑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就说北京,在2002年,3月9日就入春了;但在2009年,4月2日才入春,前后可以差二十多天,显然跟立春节气也对不上。

再比如大暑,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每年的7月22-24日。大暑时,如果出现降雨,那高温天气可能得到缓解;大暑之后,如果副热带高压来袭,天气晴朗、阳光暴晒,可能比大暑时候还热。所以大暑也未必是最热的时候。

同理,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但如果只是说个大概的话,那至少在黄河流域,24节气还是能够反映出天气变化趋势的。

比如雨水节气,从多年气候平均状况来看,我国黄河流域在这一天后,降雨总体上将呈现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