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范公堤遗址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20:01

江苏风景名胜著名文化古迹,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时,为阻挡海潮,发运通、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南宋时,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起自通州吕四港,迄于庙湾场,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遗址处现存有纪念范仲淹的寺庙和石像等,是江苏著名文化古迹。

历史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文学家,目睹沿海居民的深重灾难,主动向他的上司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移埝稍近西溪,以避海潮冲激,仍叠石以固其外,延袤迤逦,各坡形不与水争,再修捍海堤。”张纶同情并支持范仲淹的主张,上书宋仁宗,以仲淹任兴化令,主持修筑海堤。范仲淹历经艰辛,终于发运通、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

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南宋时,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起自通州吕四港,迄于庙湾场,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范公堤象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海之滨,雄伟壮观。它拒万顷汹涛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堤上广植柳树,不几年便成气候。每逢春日,万株新柳,软碧嫣青,依依可爱,与串场河粼粼清波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历代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感叹赞美之余,还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明代盐城知县杨瑞云曾赋《范公堤》曰:

吴陵持节日,沧海设重关。

寒日低淮浦,高祠遍楚山。

草深沙脊在,鱼鳄徙市廛。

我欲穷遗迹,徘徊烟树间。

到了明正德年间,黄河又决口,夺淮河水道。淮河因“淤沙汇注”,支渠湮没,海滨日浅,海滩渐涨,于是海岸线不断东移。

到了清代,海岸线已东去120华里,范公堤也便失去了它的功能。如今范公堤已荡然无存,堤址早就成了通榆公路的路基。但值得庆幸的是,范公堤的“头”还在,这就是县境三灶乡的丰赐墩。今此墩尚存,惜年久日深。

现存状况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盐城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后来经过历代的延伸和修缮,整个堤坝贯穿盐城全境。

据盐城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专家俞洪顺介绍:在清光绪三十一年修筑通榆公路(204国道前身)时,该公路的中段从东台富安到阜宁射阳河南岸全部利用范公堤为路基,60年代修建204国道,古堤被破坏得比较严重,现在在盐城境内仅仅剩下大丰市草堰镇境内的一段范公堤遗址。

但值得庆幸的是,范公堤的“头”还在,这就是阜宁县境内三灶乡的丰赐墩。乾隆本《阜宁县志》载: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门、北至阜宁城北门外丰赐墩。”现在此墩尚存,只是年久日深,已变得很小了,长约16米,宽约15.6米,高约6米。墩上建一六角亭,位于前丰村东北,在丰墩初级中学校园内。镇里已经规划对丰赐墩采取保护措施。

据介绍,在古阜宁县城南门外庙湾场建的“三贤祠”,不幸于清康熙二十年除夕夜毁于火灾,现在,阜城只有“三贤巷”的地名得以保留。而在大丰以前的北学堂,今天的白驹粮栈,也曾建有一座三贤祠,祠堂已经面目全非,现住着几名退休教师。另据史料载,在明朝万历年间,盐城东门外建有纪念范仲淹的范公祠,但在解放前也遭废弃了。

于是有学者如此说道,距今千年的百里范公堤渐渐被历史埋没,而当年沿海盐民们万众一心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精神,也许会成为另一道千年不朽的堤坝。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