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伤逝》的主要人物详解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0:05:48

《伤逝》主要人物介绍:

子君

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因而,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毫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可当她得到涓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而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做菜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性格也变得怯弱,昔日的勇敢无畏更是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了——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

迫于生计,她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之后,又为失去油鸡和狗而凄苦无聊颓唐。她虽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个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这一层意义上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她把封建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在家庭中并无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属品。因此,她从走出封建旧家庭到走进新式小家庭,从本质上来说,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进了的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这就注定了她最后在社会的压迫下无奈地回到封建旧家庭抑郁而死。她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她恋爱婚姻的失败和她的死,而更在于她至死也不明白其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她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并形象地说明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成了子君思想的启蒙者。他大胆地向子君求爱,而且爱得热烈纯真。为了爱情,当街上的行人投以讥笑、轻蔑的眼光,他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并且还跟朋友绝了交。涓生在热恋期间的这些表现,都反映了他的反封建礼教、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个性解放思想。不过在实际行动上,他不如子君那样“大无畏”。

同居以后的生活,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他清醒地感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待到失业的袭来,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就认识到“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并未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围的大社会谋求生计,于是发奋地写小品、译书。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开阔的表现。但他感到,因为子君“捶着自己的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去寻求新生路;并错误地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随着他们爱情裂痕的逐渐扩大,涓生决然地对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话,以致造成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在涓生看来,“寻求新生路”就必须抛弃子君,而且还自欺欺人地说什么“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涓生抛弃子君,这是他自私虚伪的表现,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他的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思想。涓生显然是受到了“五四”时期被介绍进来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思想影响。易卜生主张个性解放,主张“救出自己”,即所谓“全世界都象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是救出自己”。

抛弃子君,“救出自己”,个人奋斗,“寻求新生路”,这就是涓生思想行动的基本逻辑。然而,子君的离开和死亡,并没有使涓生找到一条“新生路”,而且,新生路对他说来,是十分模糊和渺茫的,甚至他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他说:“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象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涓生一方面失去了子君,另一方面又一时找不到“新的生路”,所以他内心感到愧疚和谴责,并说自己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作为“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涓生心灵深处的这种震颤,表现了他对自己走过来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否定意识。

小说通过涓生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于社会地位低微的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实行社会的根本变革,这才是一条“新的生路”。

本文标签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