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断桥的出处
据水断桥,权威翻译:立在河边拆毁桥梁阻断敌人追击。形容胆识过人,勇敢善战。
其他翻译:倚仗河水阻断桥梁来拦住敌人,掩护部队撤退。形容胆识过人,勇敢善战。
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攻打荆州,荆州刘琮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后放弃新野准备向南进占江陵与曹操对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最终导致日行仅十余里的刘备军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军追上击破,刘备弃妻子走,命张飞率敢死队二十骑断后。
张飞利用河道,拆毁(“断”字释义存在争议,此处依权威翻译)桥梁阻止曹军追击,他瞪起眼睛横握长矛,大叫:“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不敢接近张飞。于是刘备得以逃脱。
专家解释
易中天先生在其作品,易中天品三国第20集兵临城下曾经说过:张飞“长坂坡一声吼”也是实,但并没有”吼断了桥梁水倒流“,那桥是张飞派人拆掉的。有些人认为张飞先吼,桥后拆,这完全是字面的理解罢了。据水断桥,张飞立在河边之时桥已经断了,因为抢在曹军之前断桥才有意义嘛,若是等曹军退了再拆桥,岂不是成了演义?
成语辨析
据水断桥中的“断”字释义存在争议(可依据权威翻译,其他翻译仅供参考),具体如下:
1.权威翻译
权威的翻译《二十四史全译》(2003年发布)将“断”译为“拆毁”: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译为张飞立在(编者注释:据:倚仗,此处译为立于意义是否有失偏颇?)河边拆毁桥梁,怒目圆睁横握长矛,说:“我就是张益德,你们可以过来决一生死!敌人全都不敢靠近,因而刘备等人才得以逃脱。
2.其他翻译
部分人认为据水断桥中的”断“意义同“断后”中的断,字面意思可译为“阻断,义译有掩护之义在里面”: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译为张飞倚仗(据:倚仗)河水阻截桥梁,怒目圆睁横握长矛,说:“我就是张益德,你们可以过来决一生死!”敌人全都不敢靠近,因而刘备等人才得以逃脱。
断后:军队撤退时,派一部分人在后面掩护。语出《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文献旁证,刘备叫张飞断后,张飞在桥上断后,和资治通鉴的"断"用法相同)
张飞据水断桥背景:
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三国志·蜀志第六·关张马黄赵传》(事件的形成环境)
原文清楚明白说了,曹操追击刘备,刘备听闻曹军到了,抛弃妻子孩儿逃跑,并且命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掩护,张飞凭借河水阻断桥梁来掩护刘备逃跑说得过去,桥,地处必经之道防止错过曹军对刘备的追击。看如此翻译(带入原文推论)
著作《.三国志》时陈寿史料匮乏,行文严谨简略。以致对于据水断桥是否拆毁桥梁无从考证。再者受到三国演义对张飞莽汉形象塑造的影响(文中说“又恐诸葛孔明之计”,此处又侧面烘托孔明智慧,贬低张飞,三国志只字未提孔明,张飞拆桥被刘备批评无谋),因而大家习惯性认为为拆桥,实情不得而知。民间更有“喝断长坂水倒流的说法。(判别”断“字释义困难)
基于缺乏详尽描述,从文义理解难以判别是否拆桥。有人说张飞是有谋之人,拆桥给刘备是为了争取时间,但论据何在?三国演义用刘备批评拆桥说明拆桥是无谋(此处用三国演义驳论拆桥有谋如何?保持论点中立性),拆桥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再说从文义看,敌人更像是不敢靠近桥上的张飞,桥都砍了敌人怎么与张飞直接厮杀,游泳过去?反而更不符合常理,你怎么肯定是拆桥,文献何在?
由于行文简略,无法推究具体含义,因此,明确肯定”断“为拆毁显得过于武断,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翻译应该力求客观,少加入主观判断。也希望研究者能找出文献打消质疑。判定别人的观点不成立,不是你能拿出不成立可能性,而是给出文献予以否决。
无论有没有拆毁桥梁,据水断桥都彰显了勇气和胆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
上一篇: 《长安诺》贺兰绾音诞下皇子封贵妃
-
下一篇: 《斛珠夫人》原著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