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文化是什么意思
日本的御宅文化从萌芽到盛行,已经有20年的历史,日本产经省也将其看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
“宅男、宅女”们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生活在孤单和溺爱中,缺乏安全感和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当他们踏入社会后,往往习惯性地充满防御心理,对全新的环境,常常感到不适应或畏惧,特别是当现实和理想出现落差时,就更加留恋熟悉的家庭环境和虚拟世界。
基本定义
“要分析当今的媒体文化,几乎可以说一定会遇到‘御宅族’或‘御宅文化’这个问题。日本社会学者永井纯一这样说过。事实上,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御宅文化”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了。
那么“御宅”究竟是什么?
在日文中,“御宅(otaku)”最主要的意思除了“贵府”、“府上”之外,同时也是一种“第二人称敬语”,是对于不认识,但立场对等的谈话对象的略微尊敬的称呼,意义约同于中文中的“您”。然而在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御宅”产生了新的含义。
这个词第一次语义上的转变,是由于在1982年日本动画里程碑式作品《超时空要塞》里,女主角明美用这个词来称呼男主角一条。由于《超时空要塞》的大红大紫,这部动画的年轻爱好者们也开始模仿主角用“御宅”来互称,并且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动画迷来说,他们无法向年轻人跟风学习并在习惯上向年轻人靠拢,于是便停止了“御宅”这个词原先作为敬语的用法,转而将年轻的动画迷称为“御宅”。这多少带有一点讽刺和看不起的味道。
接着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在杂志《漫画Burikko》上发表专栏文章,将“御宅族”定义为“痴迷没有内涵的动画和科幻的人们”,“御宅族”的叫法首次显现于媒体。很显然,这个叫法的初次露面给一般民众带来的印象是负面的。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首次提出电子游戏是“电子海洛因”的说法,那么这给一般民众带来的恶劣影响只怕很久都难以消除;如果在这时候再来点某某孩子被“电子海洛因”毒害的负面报道,那就将是一次很难被逆转的定性。不过,中森明夫的文章毕竟仅仅是发表在漫画杂志上,当时“御宅族”这个特殊叫法也仅仅是一个流传在相关行业的“专有名词”。
直到1989年,震惊日本的连续绑架残杀女童事件的发生,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水面下(有限的亚文化圈内)的“御宅族”一次被媒体不懂装懂地搬上台面。“御宅族”就这样被硬生生地解释成了: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经验的亚文化族群。
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著名评论家冈田斗司夫所著的《御宅学入门》——所谓的“御宅族”是在被称作“影像的世纪”的20世纪中产生的新人类,换句话说,就是在资讯的海洋中进化为对影像的感受格外敏感极端的新“人种”。冈田宣扬的“御宅族”是指“对于主流文化以外的亚文化具有高度关心,并拥有高度的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站在文化发展最前线上的急先锋”,据说真正的御宅族要达到以下的几条要求:
首先,要对ACGN有绝对的狂热和深入的研究,并且自己本人不是专业人员只是将ACGN当作业余爱好;其次,要是一个考据癖并拥有很强的搜索参考资料的能力,由于动漫故事中所构建的背景以及细节已经越来越多的呈现跨领域和跨文化的趋势,一个合格的御宅必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第三,一个御宅必须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御宅对ACGN的热爱和理解也得能够通过社团以及创作等渠道表现出来。
或许有人会问:御宅与一般ACGN爱好者或者狂热分子有什么区别吗?依照冈田斗司夫的说法是:“御宅与Fan或Maniac所不同的地方,并不只是因为‘喜欢’而漫无目的地收集这部作品或相关领域的信息,而是将所得到的信息经过整理消化,将它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具有分析能力。
也就是说御宅并不是‘迷恋’,而是要转换吸收化为己有,跟一般定义中阴沉偏执的印象大相径庭。”如果用英语的Mania或Freak倒是可以对其含义作一定程度的涵盖,但在中文里面,目前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字词。
勉强地说某些时候也许可以用“XX狂”来说明,但考虑到其字义里所具有的文化特殊性,国内还是借用了日文汉字表记法,直接译作“御宅”或只表其音为“otaku”。虽然到现在“御宅”仍是个略带负面印象的字眼,但由于90年代亚文化的兴盛,日本文化界也逐渐能够较客观地来看待御宅一词所背负地历史与现在。
-
上一篇: 御宅族的发展历史
-
下一篇: 御宅文化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