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古城的军事意义
佩特拉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地方,尤其是它在军事上是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谓是得佩特拉者得天下。
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
但随着水路运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途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
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世界最早的文字、学校、史诗、图书馆、法典、数学、天文、地理、建筑等。
其中就有包括约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约公元前2100年开办的尼普尔书吏学校,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藏有2.4万块泥板文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后记、及282条文的《汉谟拉比法典》,并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兽身带翼的神兽守卫亚述君王的宫殿,有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缺少天然屏障,几千年来多个民族在此经历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
历经史前的欧贝德、早期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建立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推向鼎盛。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
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蜓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
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
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
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
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人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
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
上一篇: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简介
-
下一篇: 佩特拉古城与贝克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