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香山寺有什么历史典故
龙门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紧邻龙门石窟。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
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
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白居易重修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
后来白居易又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全力,名山名寺与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书生事件
唐东都洛阳道德里有一个书生,一天傍晚走到中桥,遇到贵人随从,车马队伍非常繁盛。看到书生后,呼叫他并令他跟在后面。有贵主,二十多岁,丰姿绝世,与书生交流不停。因而南去长夏门,于是到了龙门,进了一所豪宅,华堂兰室。召书生赐美食,因而与他共寝。
半夜后书生醒来,见到所躺的地方,都是石窟。前面有一死妇人,身体升起,月光照之,秽不可闻。书生就多次垂危攀石,仅能出焉。早上到了香山寺,对香山寺的僧人们说了这件事,僧人们送他回家,几日后就离世了。
乾隆帝用膳
据说,乾隆在香山寺用膳时,寺院住持得知皇上爱吃酸甜味的樱桃肉,就让厨师用红薯粉条做了道“素樱桃肉”。乾隆见此菜状似樱桃,外焦内香,十分可口,连声赞许,并当场赐名“洛阳焦炸丸”,后来这道菜成了洛阳名菜,在民间广为流传。
-
上一篇: 尾生抱柱的意思和典故
-
下一篇: 快刀斩乱麻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