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08日:冯理达逝世
冯理达(1925.11~2008.2.8),女,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人,生于天津。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之一,是著名免疫学专家。1947年参加工作,1973年3月入伍,1975年12月入党,专业技术2级。
冯理达,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3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她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29次带队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并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颁发“白求恩奖章”。
将门出虎子 家风毓俊秀
冯理达的父亲冯玉祥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亲历、主持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滦州起义、推翻袁世凯、挫败张勋复辟、驱逐末代皇帝、誓师北伐、邀请孙中山北上、五原誓师等等,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从光绪、宣统至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军阀黑暗统治中出现的一位难得的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员豪迈的战将,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对家人的爱与对祖国的爱同样炽热。冯理达晚年常说,父亲一直活在自己心中。
冯理达的母亲李德全出身穷苦,1911年,她考入北京贝满女中,1915年进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贝满女中任教,并任青年会总干事,是个豪爽、泼辣、刚毅、质朴的女子。1924年2月19日,冯玉祥与李德全结婚。婚后,李德全用宽容和爱心为冯玉祥挑起家庭的重担,精心照顾好他已故前妻留下的孩子们。她总穿蓝布大褂,不施脂粉,吃的是粗茶淡饭,安于简朴的生活,作风与当时的官太太、阔小姐全然不同。他们夫妇生了5个子女: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光、洪达。儿子洪光1927年在上海走失,后来再也没有找到。
1925年,冯理达这个可爱的小天使降临人间,为冯玉祥夫妇带来极大欢乐,被视为掌上明珠。冯玉祥在一首诗中写道:“坐小凳,赛谁美,孩子叫妈梳头发。评一评,论一论,真正美的是理达。”
冯理达从小跟父母在一起,从天津到泰山,从泰山到张家口,从重庆到武汉,从南京到美国,一直到冯玉祥回国途中遇难,她始终都在父亲身边。父亲常给她讲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育她洁身自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冯玉祥对子女要求甚严,他留下的遗嘱也曾表示:“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对严父的谆谆教导,冯理达始终铭记在心。
冯理达清楚记得她11岁时,全家搬到泰山居住。父亲要求她每周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冬天要到室外耍大刀,刮风下雨也不能偷懒。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技能,冯玉祥制定家规:男孩子必须学会缝衣服、织毛衣活;女孩子必须学会开汽车。家务劳动由孩子分工来做,每人一周轮流做饭。孩子们每当轮到自己做饭时,都亲自下厨掌勺献艺,妈妈在旁边打下手。冯理达还记得父亲有一则日记这样写道:“理达昨天回家来,回来一次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收拾屋子、洗衣服、洗家伙、做饭,样样事情都添帮手。”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冯家几个兄弟姐妹都很要强、能干,后来都很有出息。
1943年,冯理达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临毕业之际,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抉择感到犹豫不定,班主任便建议她考医科大学,说这是个“你不求别人而别人要求你的‘铁饭碗’”。母亲李德全也赞同她学医,她对女儿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恰好在这时,冯理达的一位很亲近的长辈患病,在医院动手术时,糊涂的医生竟将一把止血钳忘在其腹中,以至于这位长辈出院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冯理达触动很大。于是,她毅然决定了走学医这条人生之路。1944年,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转学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生物系。
冯理达全盘继承了冯玉祥将军平民意识的优秀品质,像父亲那样勤勉读书,像母亲那般聪明伶俐,既气质高雅又平易近人。1958年,她在苏联获得了公认很难拿到的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被调入海军总医院,30多年努力奋斗,从普通医生干到副院长,直至离休。
冯理达医德高尚,虽出身名门,身居要职,但从来都是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温柔可亲,举止大方。几十年来,她为人处世都一直遵循着父亲的遗言:洁身自好、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冯理达正是凭着自己的双手成为医学博士、免疫学专家的。
-
上一篇: 199年02月07日:吕布被处死
-
下一篇: 1959年05月07日:翁美玲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