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01月18日:陈焕镛逝世
1971年1月18日,陈焕镛在广州逝世。陈焕镛(1890年7月12日—1971年1月18日),男,出生于香港,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首任所长。陈焕镛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
1919年陈焕镛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林学硕士学位后回国;1920年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1921年转至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授;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设立讲座,先被聘为理学院教授;1928年改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并主持设立植物研究室;1930年担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1930年创办了《中山专刊》;1933年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并担任学术评议员兼《中国植物学杂志》编辑;
1935年受邀创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并任所长,还兼任广西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广西分所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被聘任为《中国植物志》副主编。1971年1月18日在广州逝世。
科研综述
陈焕镛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早在1919年他就赴海南岛五指山区采集,成为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他在岛上工作了10个月,发现了不少新植物,采集了大量的珍贵标本。20年代,他到湖北、广东、香港、广西、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同时还与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换关系,因此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标本。
陈焕镛对于华南植物有着广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和胡桃科等的分类有精湛的造诣和开创性的见解。先后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专著不下50余篇(册),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特别是银杉属和观光木属的发现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银杉是一种极罕见的孑遗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在地球上其他地区已经灭绝,独生存于中国局部山区。
陈焕镛对华南植物区系的研究精湛,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其中银杉属(Cathaya Chunet Kuang)为孑遗裸子植物,被誉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人物评价
陈焕镛是中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陈焕镛一贯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所以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分类学、建设植物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搜集标本等多方面付出了毕生心血,对发展中国植物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艰苦创业,锲而不舍,成绩卓著。陈焕镛是一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事业心极强,具远见卓识的科学领导人。
陈焕镛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对中国植物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上一篇: 1992年01月18日:南方谈话的开始
-
下一篇: 1868年01月18日:霍元甲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