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濡须之战的过程
濡须最早进入东吴政治集团视野。东吴将领陈武仁厚好施,在庐江郡(濡须是在庐江郡的境内),无论是乡里人,还是远方客,大多依讬于陈武。
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经过前三次的战平、东吴求和、魏军战败,濡须口迎来了第四次战役。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明帝死,曹芳登基称帝,由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但曹爽逐渐专擅曹魏朝政,“势倾四海,声震天下”。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国权力已被司马师架空。同年,孙权病逝,东吴太傅诸葛恪掌握了东吴的朝政。
战役过程
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十一月,东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关地区征集人力,于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重新修复了东兴堤,左右依山各筑一城,留下数千士卒把守。由于水堤修入了魏国境内,魏国耻于受侮,大将军司马师借此上表伐吴。
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司马师上表曹芳,起十五万大军三路伐吴:西路,派遣征南大将军王昶进攻南郡(江陵);中路,派遣镇南将军毌丘俭进攻鄂城(武昌);东路,由司马昭担任都督,统领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共七万大军攻打东兴濡须。
胡遵到达濡须后,马上投入战斗,命令部队架设浮桥渡过湖面,列阵于东兴堤上,分兵攻打濡须东西二城。但城堡建在陡峭处,易守难攻,魏兵几次进攻都被击溃。
诸葛恪从建业率四万援军日夜兼程救援濡须口。
其麾下留赞、吕据、丁奉、唐咨等作为前锋。当时,东吴军队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而缓慢前进。丁奉亲率三千人马,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赶到了濡须,并占据徐塘。
此时天降大雪,魏军众将正在营内饮酒,毫无戒备。丁奉命令将士脱去厚重的铠甲,丢弃长枪大戟,只带头盔、短刀和盾牌,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魏军一触即溃,诸葛恪的后续大部队也陆续赶到。
吴兵登上东兴堤,擂鼓呐喊,奋勇向前,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人多桥断,落水和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前部将军韩综、乐安太守桓嘉阵亡。魏军烧毁营寨败退,吴军缴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粮、军器如山般的堆积,振旅而归。
战役结束
魏军战败后,司马昭曾询问众人应由谁承担责任,随军司马王仪称“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司马昭大怒说:“司马(王仪)欲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了王仪。
司马昭因为在他督领下的胡遵军、诸葛诞军遭到败绩,坐失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魏吴濡须之战,以东吴彻底完胜而告终。
曹魏三代帝王前后四次攻打濡须水口,前后延续40年之久。但魏军始终未能突破东吴的濡须坞防线。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东的平安,免遭战火洗劫。
-
上一篇: 第三次濡须之战的过程是什么
-
下一篇: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