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南鲁之争的影响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54:24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为争夺至高无上的皇权,父子、兄弟手足相残、灭绝伦理之惨剧,频繁上演。

不过,和很多宫廷权争,基本只是皇帝、皇子们和他们的心腹随侍,部分利益相投的亲信大臣们参与;争位、争储总归有一方胜出,一方失败截然不同的是,三国孙吴孙权在位时,爆发的孙和、孙霸储位之争,却导致参与争储的这两位皇子一死、一废,可谓两败俱伤。

更要命的是,众多孙吴元老勋贵、公卿大臣,或主动,或被动地卷进这场储争;他们互相攻讦,誓不两立,以至出现“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危急局面。

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陆逊,最终也因被孙权视为某派党羽,而遭致严谴,他们或郁郁而终,或被废置闲散职位。孙吴政权因此遭到极大削弱,差点“提前”分崩离析。

南鲁之争

在长子孙登逝世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产生了极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十二月,孙权派将军戴烈、陆凯率军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南鲁之争的发生原因是原本的长年为太子孙登死去,导致后来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及其党羽为争相弥补空缺而引发的,但后来竟延伸至朝廷。最终以两败谢幕。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1]孙权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者。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

南鲁之争的影响

除却孙权较为犹豫的判断外,《韦昭传》《陆逊传》纷纷凸显出时人“贪小艺无实才”、“尚毁谤”“文官近利”的特点。

二宫之争离吴国建国时已过去25年(从222年算起),建国元老实干一代(如诸葛瑾、顾雍)都已故去,大量新世代正好在这一时间段进入,同是年青一代的太子/鲁王的支持者(顾谭、全寄、杨竺等),在二宫的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狂热和热情,也是导致二宫矛盾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由于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因为太子被废,鲁王被杀,最终孙权死后孙亮登基。不过因为孙亮年幼,当时不足以堪当大任,又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

本文标签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