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2020年7月9日:童秉纲因病逝世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10:28

童秉纲[tóng bǐng gāng](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晋升为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

科研综述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童秉纲领导其科研集体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包括:

(1)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内,针对跨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固有的非线性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非定常跨声速局部线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内伏牛顿-布兹曼流动理论,从而开拓了跨声速和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非线性非定常极端曲地面效应的非线性奇异摄动理论,揭示了极端曲地面效应的物理规律;针对难于算准航天器热流的老问题,建立了计算热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传统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相应地建立了对激波和分离的复杂流动具有高分辨率的有限元格式以及有限元一有限差分杂交算法及隐式算法,有明显成效。

(2)建立了模拟鱼类波状游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鱼类几种游动模式的形态适应问题,得出了若干新的结论。

(3)在涡运动和涡方法的若干一计前沿,探索了静态和振动圆柱尾迹演变的稳定性和分岔及其控制问题,可压缩性粘性热传导热涡的流动结构问题以及提高二维涡方法的精度和适应性等问题上。

教育思想

童秉纲作为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流体力学专业第一批博导,他要求广大学生按照博士学位的要求,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童秉纲从教多年,提出“Q—A—K”育人方式,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To know)、做事(To do)和做人(To be)的实践,使其在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人物评价

童秉纲讲课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深入浅出,把玄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