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宁古塔的人都怎么样了呢
在各种清宫戏中,一句颇为熟悉的“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生不得回关”可谓是经典名言。
时人有言,“宁古严寒,天下所无,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那么,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发往宁古塔的人都怎么样了呢?
宁古塔旧貌
一、什么是宁古塔?
宁古塔差不多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一带,宁古塔并没有塔,因科举舞弊案被连坐流放到宁古塔的方拱乾就解释过为什么宁古塔没有塔。
“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故无台无塔也。——《绝域纪略》”
也就是说,宁古塔原本叫做宁公特,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指传说中最早在此地定居了六人。在后来以讹传讹,这才成了宁古塔。
我们现代也有学者考证过这个名字,在论文《"宁古塔"地名的翻译与考证》中,就说过,宁古塔的本意其实并不是六个人,而是六个家庭。
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
晚清犯人
清朝为什么热衷于将人流放到宁古塔呢?
简单思索一下,作为一种惩罚,流放宁古塔至少有三种益处。
其一,宁古塔苦寒之地,一年十二月,宁古塔便有七八月之久的长冬时节,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绝非一句空话。况且从京城出发,一路前往宁古塔,便有足足5000余里,这五千余里犯人没有马车,只能带着枷锁只身前往。其路途之苦,实在难以想象,数量众多的流放者在尚未抵达宁古塔之前,就已经半道而亡,或死于豺狼野兽之口,或死于疫病缠身。因此,甚至有人说“若到了宁古塔,便是十个黄泉也不怕了”作为一种刑罚,其痛苦程度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其二,远离政治中心,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往往都是政治人物,送往宁古塔这种偏远之地,基本宣告了此类人物的政治生命的终结。纵使此辈手眼通天,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其三,为满清龙兴之地添砖加瓦。宁古塔位于关外,是曾经满清皇族的龙兴之地,但由于地处偏远,建设殊为不易,这些被流放的犯人往往都算是行业精英,人中龙凤,他们的进入,对于宁古塔来说,十足是上好的新鲜血液。从后来看,这些“流人”确实对宁古塔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都有哪些人进入了宁古塔
按照时间顺序对流放至宁古塔的人做一个梳理,大致情况如下:
1.明清交战时期:
这一时期进入东北地区的流人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明清战争中,在各处战场中被俘获的明朝官员士兵以及百姓。另一类则大部分是被抓获的盗参者、捕貂者之类的百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并不是全部进入了宁古塔地区,比如第一类流人,大多“发至盛京(今辽宁沈阳),发于旗下为奴”
可见此时的宁古塔并没有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大清流放制定地点”。
2.清军入关时期
这一时期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批大批的东北旗人向内地迁移,当时的场景是“男女相踵,不绝于道”。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人口出现了严重的流失,严重时仅奉天、海城、辽阳三地具有府县规模,余地“沃野千里,无人耕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想来两个办法,第一是颁布《辽东招垦条例》,鼓励内地百姓赴辽垦荒。
第二就是大量的将人口流放到东北地区,这些流人被流放的主要原因是涉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内部权力斗争、文字狱、贪污受贿、杀人、渎职等等行为。
3.沙俄入侵时期
在清朝统治时期,遇到了和以往截然不同但又有所相同的问题,这就是来自北方的侵入。只是以往王朝遇到的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满清遇到的则是陌生的沙俄。
为了应对沙俄的威胁,满清向东北输送了大量流人,这些流人包括造船工匠、兵丁,还有建设各类工事的站丁、台丁、庄丁,以及各类犯罪的差役犯人。
随后,在皇位争夺战中落败的势力也会被发往宁古塔,还有一些造反的农民起义军。
4.清朝中后期
在进入清朝中后期后,国内矛盾集中爆发,大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些人失败之后也都被清廷流放。但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在于,流放的地区中,并非所有人都被送往了东北等地,送往西北边疆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三、“流人们”都怎么样了?
这些被流放进入东北地区的流人都怎么样了呢?
清朝有个诗人叫做丁介,他写的《出塞》中写道“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清朝成书的《柳边纪略》中也有记载“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
被流放而来的流人中,尤其是曾经的大多身居高位的高素质读书人,在突然被流放之后,身份骤然翻覆,有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突然的变化。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不过这些文人大多也算人中龙凤,因此大多写写诗歌发发牢骚,互相之间吐吐槽,相互照拂一下,很快就适应了这边的苦寒生活。尤其是这些文人大多有功名在身,免于徭役,而且在当地也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这些文人要么自己种地,自力更生,“翻有躬耕乐”,甚至由于当地市场难以买到蔬菜水果,这些人还在家中自行种植一些蔬菜水果,生活虽不富贵,但也并不十分苦痛。
还有一些人则给当地人开馆授课,说诗书,谈礼乐,“在塞外十余年,公卿子弟受业者众”。
在这种情况下,苦寒之地的宁古塔居然“彬彬弦诵,文教日兴”。
此外则是在医商两道之上,东北地区甚少有精通医学之人,当地人如果有个大灾大病的,往往只能求助于巫医萨满,有些巫医多少会点医术,但大多时候也只能让病人听天由命。而流放到宁古塔的文化人中,有不少人精通医术,在当地颇为出名,监狱等地甚至会特意去请汉人医生来看病。
还有一些人从从事商业,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人还是生活境遇比较好的一部分。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为奴、当差、站丁等等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这些人虽然生活痛苦,过着007或者996全年无休的日子,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被视作“人”。
而在流人中,最为痛苦的无疑就是那些“奴”,不仅祸及子孙,而且毫无人权可言,被打被骂尚且算是温和的待遇,遇到脾气暴躁的主人,其下场实在不忍听闻。
结语
偶尔也有人能从宁古塔离开,一种是立功或特赦光明正大的离开,一种则是逃亡。
但有趣的事情是,有些人在离开宁古塔之后,居然会思念当年的苦寒日子。
比如说吴兆骞在回乡后临终前就和儿子说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携归供膳,手采篱边新蘑菇,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焉!”
另外一位孙旸,则写下了“到家仍作客,无地可容身”的诗句,不得不说,这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
上一篇: 祭祀有什么讲究
-
下一篇: 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