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野史秘闻

孔子为什么是夏商周文明史断代的罪魁祸首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6:27:54

中国历史上焚灭历史典籍的“罪人”太多了,除了战火历史典籍遭到毁灭以外,还有许多人为的焚书。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始皇之外,他的先祖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燔即焚烧也,不知毁灭多少;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萧绎亡国焚书14万册,书籍随同国灭;乾隆帝修《四库全书》毁灭图书71万卷,罪大恶极。这可真是“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异族、暴君、文盲焚书也还罢了,想不到的是,万世之表的圣人孔子也有焚书的纪录,且焚书烧得更狠,乃至给研究古代史造成巨大障碍。

孔子为什么是夏商周文明史断代的罪魁祸首

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夏代的文字至今没有确切发现,只有零星的良渚文化疑似,因为没有像甲骨文一样批量的文字典籍,又缺乏大量的夏代考古实物(目前只有良渚文化挖掘),所以至今仍有史学家不认可我国夏朝的存在。实际上,我国不只有夏朝,就连夏朝之前还有虞朝一千多年疑似存在。夏、商、周工程举步维艰,圣人孔子是“罪魁祸首”,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批量的焚书者。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夏代是有图书的。《吕氏春秋·先识》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从这个记载来看,夏朝是有图书的,商朝是有图书的,周朝自然也是有图书的。我们发掘出的商代甲骨文,刻在龟甲上,只不过是用来占卜的部分“书籍”。夏代既然有图书,那么夏朝以前是否也有图书呢?所以我们国家不只应该研究夏、商、周,还应研究先夏史,史书记载夏朝以前是虞朝,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朝代,值得史家继续研究。

那么,夏、商、周的大量图书,最后都上哪里去了呢?《左传》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势微,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权势,老子曾经当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但他最后辞去馆长职务西行函谷关,不知所踪。周朝的大量图书,被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这些管理人员带去楚国藏起来了,至今仍无所踪。

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一时代。孔子是喜爱书的人,又是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许多书都是孤本,孔子在整理这些书的过程中,竟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焚烧了大部分,使文明史因为孔子的焚而失传。《纬书》记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诗》(即《诗经》)3000篇,存311篇,则2689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三千篇古籍烧了2689篇,3240篇帝魁古书仅保留了120篇,这么珍贵的古籍,烧了绝大部分。乃至当今研究唐、虞、夏史,都将一些史实当作了上古神话传说。

孔子焚书为的是儒家“一家独大”

孔子为何要这么大规模地焚书呢?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法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纷纷登场,《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名在姓的达189家,《隋书·经籍志》及《四库全书》则说有上千家,而孔子首创的儒家只是百家或千家之一罢了。

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诸子百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孔子也不遗余力。他采取的办法是:

一、周游列国,向各国的君王推广儒家学说,以期得到重用;

二、焚烧他认为不符合儒家学说的书籍,以使儒家一家独大;

三、广收弟子,让弟子们走向各国的工作岗位,使儒家学说最大化。

经过孔子的推广,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为“显学”,许多知名人物都是儒家弟子。孔子本人虽然只当过鲁国的司寇,但他的弟子乃至再传弟子们却在那个时代熠熠生辉。孔门嫡氏弟子有四圣十二哲七十二贤,随后的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开花散叶分为八派。子夏成为法家的鼻祖之一,子贡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儒商鼻祖,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儒家成为帝王宗室唯一的执政理论武器,真正做到了“一家独大”。其他百家书籍或烧而失之,或散佚亡之,唯有大量的儒家典籍,非常完整地保留至今,这恐怕也是孔子当年焚书想要达到的效果。

皇帝实行文化专制焚书,根源在于孔子

由于古代没有发明印刷术,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或口述,或只有少量的书籍。当然这种书籍是古代书籍,或龟甲,或竹简,或绵帛等等。我们不得而知当时有多少种记载工具,只能得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珍贵的典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为孤本。可以说烧了,散失了,就没有了。孔子用焚烧的办法,绝断古籍传承,比挖了文明的祖坟更可恶。可以推断的是,孔子之前,各种书籍见诸于史,我们今天见到的甲骨文,只是一小部分罢了。

孔子焚书断史,被后来的许多帝王采用。第一个采用的便是秦孝公,他采用商鞅出的“馊主意”,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个采用的是秦始皇,他采用李斯出的“馊主意”,焚书坑儒;随后的梁元帝萧绎,亡国时也不忘焚书,将他珍藏的十四册珍贵图书付之一炬;永乐大帝朱棣修《永乐大典》,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仅存的图书又次次遭殃。至于兵乱、起义、异族入侵、失火等各种原因,珍贵典籍损失的不可计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书籍,统治者往往称这些典籍是是“芜秽之谈”,叫嚣“焚之可也”,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大量佛经被毁,其实源头也来自于断绝佛系经典,让其永不得翻身。

本文标签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