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4万年前古人吃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7:57:10

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下至8米深的考古探方,目之所及,皆是清晰、连续的文化层。23个地层,相继出土了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址年代序列完整,被考古学家称为“一本倒叙的历史书”。历时5年发掘,贵州招果洞发现大量古人类活动遗物遗迹

2016年,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历经5年,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连续挖掘,最终确认——招果洞遗址中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距今4万年延续至2000年前。

这不仅是贵州史前考古中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也是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的遗址。

万年“热门房源”挖出“古人类菜单”

招果洞深约25米,宽20米,洞口高4米。朝东的洞口,决定了它是一间“天然阳光房”;门口有平坝,有河流,又决定了这是一间极好的“景观房”。

“这是古人类的中心营地、‘热门房源’、堪称是万年‘团宠’。”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兴龙说,如果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来理解古人类一生的“小目标”,那就是“顺天意而存、以万物为生。”

那在4万年至2000年前,以万物为生的古人类,最爱吃什么?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25种动物骨骼,推测出一份“古人类人气菜单”——

在这份菜单中,鹿肉占“绝对C位”。具体细分为水鹿、梅花鹿、麂和獐。

其次,古人类爱吃牛、猪、虎、狼、熊、兔子肉。猫、獾、豪猪、竹鼠、田鼠也在“最喜欢的菜品”列表中。

由此可见,古人类的狩猎技术在不断提高,食物来源也相当丰富。

除了上山打猎,居住在招果洞的古人类,还擅长捕捞河鲜。

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掘了大量鱼类骨骼,其中包括现如今的“中华倒刺鲃”。

由此证明,那时候的古人类已经是“捕鱼达人”,并逐步形成“渔猎文化”。此外,还发现古人类吃剩下的螺蛳壳、蚌壳,看来他们也是十足的“河鲜爱好者”。

“在发掘出的一座距今1万年的孩童墓葬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磨制精细的骨鱼钩。”张兴龙告诉记者,它和现代的鱼钩相似,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钓鱼技巧,而作为陪葬品,这件鱼钩对当时的古人而言,或许蕴含特殊意义。

在农作物中,发现少量的稻谷、小米。此外,还发现酢浆草、藜属、悬勾子属、狗尾草属、蓼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遗存。

古人类喜欢吃哪些水果呢?

在招果洞遗址内,考古学家发现大量的朴树果,其次是猕猴桃、葡萄、核桃碎块等植物遗存。在万年前,这些大概是古人类在洞穴居住时,最普遍且最易得的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遗存中,树种(果实)占比最多。或在新石器时期前,古人类在招果洞居住的生存模式,可能仍处于“就地取材式”采集阶段,还没有掌握种植养殖技术。

招果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鹿牙

古人类的进化是动态的,饮食也是动态的。招果洞古人类吃什么,不仅事关考古,还涉及人类学、生物进化、农业等多学科。正是这样一份“菜单”,帮助今天的人们,了解祖先的生存故事。

23个文化层跨越4万年,刷新古人类演化史

掌握火,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节点。

在招果洞遗址内,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50多个火塘遗迹,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贵州古人就已开始使用火。

其中,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的土壤粒度、磁化率和化学元素出现较大变化。对此,张兴龙推测“这可能与12900至11600年前,气候快速变冷的‘新仙女木事件’有关。”

可以想象,无论是御寒、取暖,或是BBQ火炙鹿肉、鱼肉,居住在招果洞的古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环境。

同时,考古学家还发现石器、骨角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品,“还原”四万年前古人类狩猎文化,及如何在洞穴中刮削、分解、加工食物,繁衍生息的场景。

同时,遗址内发现的2座距今一万年以上的墓葬,这是目前西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遗迹,及最完整的人类骨骼遗骸之一。由此可推测,“入土为安”的观念,在一万年前就已形成。

“距今4万年左右,是现代人在云贵高原出现的关键时间节点。”张兴龙表示,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连续完整,这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遗址,对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招果洞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先后运用第四纪洞穴沉积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环境学、石器分析、体质人类学专家、测年专家团队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此外,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在几次重要的气候事件节点发生明显变化。“这对研究古人类生态适应性策略的演变,具有极高价值。”张兴龙说。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