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秦人为什么尚武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51:59

提到秦,我们肯定会想到它的尚武精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后来大一统的秦朝。提到别的国家都是各种形容词,唯有秦是“尚武”,这是为什么呢?

秦人地处边疆,一直与少数民族,林胡,犬戎等争地方,开疆扩土,所以民风彪悍,人们也已武力高为荣。再加上山东六国一直因秦地处偏僻不通周礼而歧视秦国,所以秦人想与山东六国一战而正名。秦人重军功,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军功可封爵,所以秦人好战。

初始的成因

秦在建立初期,位于周的西部,与戎狄战争不断,作为御戎的屏障担负着保卫西周的重任。从《诗经》的记载上来看,戎狄擅长马上骑射作战,战争中具有主动性,而秦人又身处西部险恶之地,农业生产落后,因此,秦人的任务艰巨可想而知。但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为了生存,秦人只有将对戎的战争进行到底。

在不断的斗争中,秦人借鉴学习了戎狄的骑射技术,逐步掌握了较中原地区兵车更有杀伤力的骑兵战术。由于地缘文化的因素,秦人长期与戎狄等民族相处,加之其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转化而来,逐渐形成了朴实、豁达、剽悍、勇猛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崇尚武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受到秦强权政治的保护,使得秦人的这种尚武精神成为整个国民的精神。

政治背景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纷争的时代,兼并战争使得周初分天下的上百各诸侯国致春秋末期时寥寥无几,所余几个国家也都是不停的攻伐征战,秦自然不能排除在外。秦自平戎狄,称霸西部后,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东方,但滞后的经济基础、纷乱的管理秩序、错误的对外方针、加之旧贵族势力的负面影响,导致秦在最初的兼并争霸战争中获利微薄。但秦国的历代统治者大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敢于直面现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懂得“科学发展观”的道理,不断的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吸纳人才。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楚人“商鞅”。商鞅在主持秦变法中,出有一书《商君书》作为秦国变法的主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其实质的就是基本的农战政策,鼓励开垦耕种、奖励战功,规定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立有军功,就能封地受爵。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商君书》还有相应的措施及手段,不管是连坐杀罚,还是授爵封地,秦统治者以尊贵的身份爵位和丰厚的经济报偿为诱饵吸引各基层人民投身对外战争。

秦的统治者可谓是“用心良苦”的将其民众逼上战场、诱上战场,奖罚等一系列措施使秦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秦人的基本生活融入了农战之中,这也就是《商君书》的预期目的,秦人“自觉”的走上战场,于是出现了“民之见战,如恶狼之见肉。”可见秦人对通过战争获取利益的渴求现象,虎狼之秦出现了,甚至连战国的策士也说:“秦者,虎狼之国也”,这种铁血尚武的民风正是他的统治阶级梦寐以求的。

秦人好战的民族心理和性格

秦变法利用军功爵位、封赏土地大大调动了秦民众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另外秦人性格、地域环境以及重利思想都促成了秦人尚武精神的发扬,游牧民族尚武好勇的性格和心理对秦文化有着深深的渗透,这是秦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军事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另外,秦虽然辖西方大片土地,尊敬周天子,但仍然被中原各国排斥,兼并战争中移民攻伐他国,诛杀六国有生力量,秦以生存为急和强烈的逆反忧患意识,这些都造成秦特有的民族危机感进而形成强悍的民族意识。

因此,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性情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主动性和目的性极强,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一部秦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与其说秦是一个国家,不如说秦的本质就是一支军队,被称为“国家”的军队,同时战争又培育了秦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拼搏进取的心态,这种坚韧的精神对秦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诗经.秦风》,在《诗经·秦风》中,就有一首名为《无衣》的诗,写的就是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的翻译是:谁说没有衣裳?我衣服的就是你的衣服。君王要出兵打仗,我就要把武器修理好。我与你共同应对。

《诗经》中绝大多数战争诗都表达了人民的厌战情绪,独有《秦风》一卷表现出一种踊跃参战、慷慨从军、高昂雄壮的战斗气势,充分表现了秦地战士乐于战斗,崇尚武力的风情之美,也正是这种尚武风气使得秦在兼并历史战争中生存下来,并完成一统的关键所在。

本文标签 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