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衡阳周子祠是什么样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47:01

衡阳今仅存的周子最后的遗迹柘里村周子祠(又名侍郎祠),它是周子在衡逢夏来此避暑读书地;它是周子四代后裔的故居地;它是清皇封纪念祭祀周子至今全国仅存的专祠;它是周子成长于衡阳至今仅存的遗迹。

历史变迁

周敦颐“幼孤省舅”来衡生活成长于衡阳,最早见于衡州府志宋汤汉于一二六四年写的《先贤堂记》中有郑向抚育周子的记录较详。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柘里濂溪周子祠祭祀田两次被侵占、盗卖、诉讼七十二年,县、府、道、司(学、督、抚)三部院以历代府志和家谱所载为据,是以周子“生于营道,成长于衡阳”作裁判依据而胜诉的,今五级长官批文判词均记录于衡阳濂溪后裔二至六修谱中,谱中记载每次诉状及相关证据一式五至九份、如深究在故宫应不难找到相关资料。

避暑胜地

周子祠坐落地名露水塘,处衡阳城西紧靠蒸水之柘(嘉)里渡,典出唐元和五年(八一0)吕温贬任衡州刺史,吕写有《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因该处低洼遭水灾,吕动用国粮济民,第二年老百姓主动以好粮还库,吕温感其民风淳朴,嘉赞不已传说挥毫赐墨曰“嘉里渡”,民间此叫法延续至今。因屋前有阔水面(乾隆二十四年盗卖时三十九亩)的池塘遍植荷花,紧伴衡邵驿道,离衡州城西湖十里,古时人赶早市入城在此歇息,晨露凝珠在荷叶上被阳光照射晶莹剔透、随风舞动,引人遐想,行人见之愉悦,称为西入衡州第一景,故名露水塘。

衡阳郑氏历修族谱记载,周子舅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一家祖孙三代五进士,家财富有,在农耕经济时代的北宋,土地是财富拥有量的标志。家中稍有余资,买田以积财放租生息,郑家田广地阔,此处是经营郑家田土长工住的庄房,因它处柘里渡蒸水南北河风交汇处,夏天特别凉爽,又近衡邵驿道,两面山峦重迭环列,林木葱笼,百鸟争鸣,西北两面沃野,面对蒸水和湘江,视野开阔,观荷则近在眼前,如此胜景,自然成了周子避暑读书的最佳选择地。

毁灭与重建

由于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八日历时四十八天的衡阳抗日保卫战,由于衡阳军民的英勇抵抗,日本兵死伤惨重,日军疯狂动用了一切能够杀人毁物的武器,从而把原由周子舅父郑向故宅经宋、元、明、清改扩建成南北长一千米,东西宽八百米,涵盖半个衡阳城的周家大院毁为废墟。又因人们人文观念淡薄,把原址它用,从而把周子成长于衡阳的历史事实变成了历史传说故事。因柘里村周子祠远离市区又因日本骑兵占驻而得幸存祭祀房三间,但寝房与厢房全废,门柱被马啃成上大下小。

自二00二年始,随着高新开发区的开发,使昔日偏辟的柘里渡成了开发商“淘金”的热土,周子后裔为保护周子祠和“千古忠义之首”烈臣周洪墓上访,族中各支系代表二百一十九人联名三次上书,族中长者长年累月奔波陈情于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自费把宋、元、明、清、民国资料汇集成《周敦颐与衡阳》一书,呈送各级首长,为保证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对文物部门采取复印装订成册呈送并要求请专家考证辨伪。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老干部、新闻界、史志界热心人士多方呼吁要求保护,但是,先是二00三年十一月夜深人静中爆掘侍郎墓,又把周子祠规划在大马路中心,埋入七米深的地下,要把周子在衡阳最后的遗迹变成人们脚下的历史。

本文标签 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