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日之光镜的原理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但是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这是一面特殊的青铜镜,镜面不仅能照人,在阳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时,还可以呈现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效果恰似光线从铜镜透过一般。
西汉“见日之光”镜
西汉“见日之光”镜是西汉时期的铜镜,该面铜镜正圆,半径3.7厘米,直径7.4厘米,整体净重约50克,背面装饰有汉代风格的纹饰。
此件文物为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名称来源
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历史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铜镜因镜背多有精美图案铭文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精美工艺品。铜镜背面铸铭文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样。经过西汉早期的发展,至汉武帝以后,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汉代铜镜一个显著特征。
铜镜是我国青铜器中一个重要门类,其地位在青铜史上非常特殊。据文献记载,自战国以来,传统的三代礼乐日趋崩坏,诸侯率相征伐,象征王权与神权的青铜文化逐渐衰落;而铜镜却在此时异军突起,成为战国以后青铜世界的主角。铭文铜镜出现于汉初,也正是传统钟鼎铭文消亡之时,所以有学者称“鼎铭衰落时恰为镜铭兴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与三代金文不同的是,西汉铜镜铭文所反映的多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文化活动,小小铜镜实为西汉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真实缩影。
铜镜分类
圈带铭文镜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是西汉铭文镜中一个主要门类。此类镜以环状铭文带为主要装饰纹样,分单圈铭文镜与重圈铭文镜;按铭文内容可分为昭明镜、日光镜、清白镜、铜华镜、日有熹镜、君忘忘镜等。其中最常见者当为昭明、日光二镜,多为汉尺六寸以下的小镜,数量最多,流传最广。
铜镜失传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却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投影原理
这个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为厚薄不均匀,造成铜镜产生铸造应力,并且在磨镜时发生弹性变形,所以厚处曲率小,薄处曲率大。因差异十分小,仅几微米,肉眼根本没有办法察觉。曲率的差异与纹饰相对应,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曲率较大的地方反射光比较分散,投影就较暗;曲率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较集中,投影就比较亮。所以,我们能从反射图像中看到有较亮的字迹花纹显现出来。这些是镜背面的图像,而从表面看来,铜镜好像真的能“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