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在哪里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万山、万岁山、古南岳、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等。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境内,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省三大名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之一。
天柱山主峰(天柱峰)海拔为1489.8米,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3′。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雄峰、奇石、秀水、洞幽,被誉为天柱山“四绝”。天柱山拥有全国唯一、全球揭露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奇观。共分为八大景区:三祖寺、九井河、虎头崖、马祖庵、主峰、后山、龙潭河、大龙窝。景区内千峰竞奇,万壑藏幽,巍峨峥嵘,不可名状。白居易赞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天柱山是古皖文化荟萃地,被称为“七仙女的故乡”,道教尊天柱山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在此驻锡,是“中华禅宗”走向全国的开端。这里是黄梅戏的故乡,京剧的发源地,我国最早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小乔出嫁了”两大爱情故事发生地。
位置境域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市西部,中国中央造山系大别造山带东段,中心位置约为北纬30°44′12.99″东经116°27′18.84″,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柱山是古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汇聚、俯冲、拼接,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的关键部位及其与郯庐断裂带复合部位,地质遗迹保存较为系统完整,主要有剥露最深、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
中山
中山位于天柱山的腹地。由混合花岗岩组成,有多峡谷分割,主峰天柱峰危崖环境。它们海拔大于1000米,比高大于600米,以天柱峰为最高,海拔1488.4米。组成中山的混合花岗岩,水平、垂直和斜交节理尤为发育,且组别和疏密程度多变。绝顶和山腰,水在节理逢隙中,液态、固态频繁变化,从而使岩体不断碎裂、崩解,形成了各种的石象分布。
低山
低山位于海拔500~1000米之间,比高400~600米不等。与中山相毗连的低山由混合花岗岩组成。南部贺家畈、吴宕一带与丘陵相连的低山,则由二长片麻岩组成。石龙、天书、降丹、天蛙诸峰与中山形态相同,呈陡坡峰林。这一区域也有石象分布。猪头石、混元霹雳、木鱼石、船石等。玉镜山、驾雾山等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山势都比较缓和,比高也较小,一般山脊较宽,坡度都小于15°左右。山坡也不像上述低山陡峭。多半在坡度20°以下。
丘陵
丘陵依山呈条状分布。包括双峰、源潭、岭头、余井、潘铺等乡的局部地域。海拔为100~400米。相对高差为50~300米。山顶多为浑园型。坡度一般为10°~30°。山丘脊线平滑,顶面舒坦。冲沟发育显著,沟谷呈“U”型。出露的岩层为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和少量的中性岩。土壤母质为酸性、中性结晶岩类及少量的碳酸盐岩坡积物。该区剥蚀和堆积作用并行,相对湿度大。
盆谷
整个天柱山中散落的盆谷,规模较小。龙潭河谷地,为侵蚀构造,时断时续,沿龙潭河分布,最宽处仅500米左右,都由砾石层和砂层组成。中山的盆地,大致分布于400~500米、800米左右和900~1000米几个高度。如茶庄盆地(400~500米)。马祖庵盆地(750~800米)、蛇形坦盆地(900~1000米)。
溪涧
天柱山为长期隆起地区,整个溪涧呈放射状特征。河流都自抬升中心的天柱峰、飞来峰、迎真峰、天狮峰等山峰之间的凹地源出,向四周倾泻,分别流入潜水、皖河。天柱山的溪涧都属于潜水和皖河的一、二级支流。它的发育严格受断层构造和垂直节理控制。河谷横剖面呈深切峡谷和谷中谷的特征。
气候特征
天柱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沿江湿润气流受大别山所阻,与山区上空冷空气相遇,直接影响天柱山气候变化,它平均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全年云雾为180天,无霜期为235天,年平均气温9.5℃,7月份平均气温20℃,1月份平均气温-2℃。
水文特征
景区山间呈放射状分布的溪流分别汇入天柱山下的潜水和皖水,形成“两水夹一山”的格局。两水均为山溪性河流,呈现陡涨陡落情势。潜水总长约116千米,流经公园的长度达24.7千米,历年最高水位达31.82米,最低水位28.1米,正常年份降水量为11.6亿立方米。皖水总长约120千米,流经公园的长度达32千米,正常年份降水量9.91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