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鬣羚的形态特征
中华鬣羚(学名: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是牛科、鬣羚属动物。头体长140~170厘米,肩高90~100厘米,尾长115~160毫米,耳长175~205毫米,颅全长280~320毫米,体重85~140千克。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
有显著的眶前腺,尾短被毛,身体毛色黑灰或红灰色,特别在长鬃和腿部,毛粗,毛层较薄。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因此又被称为“四不像”。
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们通常冬天在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髙海拔的峭壁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动物学史
别称来源: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
形态特征
头体长140~170厘米,肩高90~100厘米,尾长115~160毫米,耳长175~205毫米,颅全长280~320毫米,体重85~140千克。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有显著的眶前腺,尾短被毛,身体毛色黑灰或红灰色,特别在长鬃和腿部,毛粗,毛层较薄。四川亚种鬃毛黑色。
雌雄均具短而光滑的黑角。耳似驴耳,狭长而尖。自角基至颈背有长十几厘米的灰白色毛,甚为明显。尾巴较短,四肢短粗,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全身被毛稀疏而粗硬,通体略呈黑褐色,但上下唇及耳内污白色。
近种区别
中华鬣羚外形似羊,与斑羚属相比角较长、较粗,横脊较大,中华鬣羚比斑羚(Naemorhedus goral)大很多,而比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小很多。
生活习性
中华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
它们通常冬天在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髙海拔的峭壁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取食草、嫩枝和树叶,喜食菌类。采食多种植物的树叶和幼苗,到盐渍地舔食盐。有时在常规低洼的睡觉的地方,有时也在视角好的隆起地休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 3.1——近危(NT)。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U)。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Ⅰ级。
种群现状
中华鬣羚如同其他森林动物一样,随着其分布区内森林被大量采伐,栖息地遭受破坏。此外,由于中华鬣羚体型较大,能提供较多的肉食,其皮板质量又属上乘,常被过度猎杀。
相关事件
2017年11月8日,青海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果米滩水电站成功救助了一只滑落水电站前池的中华鬣羚,经工作人员检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已放归野外。
2019年8月22日下午5点左右,中华鬣羚误闯入景东县文井镇一村民家。经过检查民警并未发现鬣羚有受伤痕迹,判断它具备野外生存能力,适宜放归自然。
-
上一篇: 应对全球变暖的方法
-
下一篇: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