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气功的起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12:25

气功发源于中国。气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

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

《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

《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气功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气功,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气功”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早。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

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松沙记》中,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据考察认为此书不是许逊亲自所著,因为书中有很多气功术语都是宋朝以后才开始用的,所以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宋朝。在(南北朝)释僧祐《弘明集》(四部丛刊景明本)弘明集卷第十二:则理同造化夫陶铸敷气功则弘矣而未有谢惠於所。

晋朝以后,宗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了。宗教利用了气功,把气功神秘化了。本来气功是练气修德,很具体很实际的,可是宗教化以后,就追求修炼成神、成仙、成佛了。这么一来,气功的科学本质没有了。但如果翻开中国气功史,可看到就在晋、隋、唐这一时期,有很多古人用气来命名的著作,如《气诀》、《气经》等,书中写的都是练气、用气的内容。《气经》中讲了几十种练气、用气的方法,连发放外气的方法都有,叫“布气”。以后的宗教淹没了气功,气功的名词就没了。

气功的原理

气功就是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使机体的组织、器官在功能上更佳有序化与协同化的生理变化过程。由于修炼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生理变化也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气功的生理效应。是通过心理活动使生物能对机体或事物产生作用。气功学的实质为心理物理学。

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气功与中医、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受到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

气功一词古已有之,词义不定。古时,各家具体功法传播范围很小,而气功一词比具体功法的传播范围还要小。现代,正好相反。气功一词的传播范围要比具体功法的传播范围大的多。转折点是上世纪50年代刘贵珍推广气功。刘贵珍得习传统功法治病疗效甚好,便大力推广传统功法治病。并定名气功疗法。从此气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神秘世界的一扇大门。

刘贵珍之事本身就是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的。他推广亦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后几十年间,各家各派的各种功法均被冠以气功之名,出版、口传心授。但在出版、传播之时。这些功法大都被删掉了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一些高层次的危险地内容。

80年代,我国产生了气功武术热。不少人夸大了气功的作用,招摇拐骗,直至90年代末。之后气功学回归正轨,逐渐壮大了起来。

从气功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能脱离世俗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是没有什么世外的。以前,文化知识传播不广,接触这些的人自然是知之甚深,道、武、医十分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知识广泛传播。外行要了解内行,便要对其进行最笼统的概括。再加上要符合时代,自然要改造内行。内行要迎合时代,也接受改造。这是唯物。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人为地改变规律,最终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规律。这也是唯物。总的来说世界还是唯物的。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