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时如何处理
夏季天气炎热,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很容易失去平衡,导致肌体热量过度积蓄,水盐代谢紊乱,很容易引起中暑,中暑后轻则出现多汗、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厥或痉挛,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下面为你支招降低夏季中暑几率。
一、中暑如何预防?
1、夏季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在室外活动,特别是高温作业时,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饮水。
2、外出提前备好遮阳伞、遮阳帽、充足的水或饮料,穿着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等透气性好、颜色浅的服装。
3、可以随身携带一些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品,以备缓解中暑引起的症状。如果中暑症状严重,应该立即送医院医治。
4、每天最好保证8小时睡眠,白天睡觉能有效降低身体温度,而且中午最热时,选择睡眠可以有效避开高温天气,并能及时补充体力。
二、中暑如何急救?
1、迅速将中暑者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其平躺,解开其衣领裤带,用扇子或电扇为他扇风散热。
2、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为中暑者擦身,也可用湿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3、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及电解质。
4、如果中暑者一直昏迷不醒,可采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救醒后,切忌回到炎热的环境,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
简介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病因
1、产热增加
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等。
2、机体散热减少
环境温度、湿度高,通风不良,汗腺功能障碍等。
3、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
年老体弱、产褥期女性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热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同等环境下更易发病。
临床表现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见于健康年轻疼,常见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或军训时发病。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它可以迅速发生。
其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