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传说的艺术特色
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每个故事内容在其本质上有着共同的叙事机制以及类似的艺术特征。
(一)多元化的口头叙事文学——历史与文学、宗教信仰与世俗情趣的交融渗透
民间传说往往有一个内在的传说核,而这个传说核是一个客观实体,而整个叙事是以传说核为中心展开的。民间传说的这种特点意味着它注定成为是沟通历史和文学的桥梁。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首先,历史上确有张天师这个人物,张天师指道教的创立者张道陵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后世子孙。居于龙虎山的每一代张天师都有宗谱可寻,有名有姓,真实的人物给整个传说增加了现实感与历史感,不会因其魔幻超现实的色彩而类似神话般遥远虚幻。
其次,整个龙虎山张天师传说体系是以龙虎山地区为据点,每个传说的发生都有确切而现实的地点,大部分传说都有山川风物为其支撑,即使传说中有很多幻想色彩,人们面对着就在眼前的怪石、奇象,仍然会觉得这似乎是“可信的”。
地点和人物的确定,具体物体的支撑,使得张天师传说在大量的文学艺术加工下依然能够脱离神话性质的虚无色彩,保持着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实现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与统一。张天师传说文化内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龙虎山张天师传说虽然是属于道教思想的范畴,但是这类传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思想模式,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传说中有大量的世俗生活图景,表达人们现世的生活态度与主题。中国实行政教分离,传统的佛教、道教都具有宽容大度的作风,因此民众十分灵活自由地选取宗教题材来创作口头文学与通俗文学,表达宗教、非宗教以及反宗教的主题。
例如这则关于三教争地故事:张天师、孔圣人、如来佛都看中了龙虎山这块宝地,争执不下,有凤鸟停留三人赌约,猜中凤凰停处是何宝物者永占此地张天师猜法印宝剑,孔圣人猜笔墨纸砚,如来佛猜佛珠莲台,天师胜出,得占宝地。民众仿佛是以一种戏谑的、隔岸观火的情感来看待三教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故事中的人物,张天师、孔圣人、如来佛都脱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全部都世俗化、人格化。
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将宗教教义与世俗情感相联系,不仅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宗教学、宗教史的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张遒陵所代表的正一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张天师在从古到今、从南到北的中国大地上,深受民众敬仰,民众津津乐道他斩妖驱邪的故事,表达出倚赖和期望这位活神仙来帮助自己对付自然界与社会上邪恶势力的普遍心态。
在张天师身上,既有历代天师的影子,更是广大民众宗教心理的生动体现。从他们对张天师的敬仰,表现出作为符箓派的正一道和下层民众的密切关系。同时由于这类传说都是由民众创作口头的,极富民间世俗色彩,往往也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状况,帮助学者们研究多样化的民间历史文化。
(二)社会实用功能——道德劝诫和伦理规范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鹭文》就是它对世人的道德训诫。就《太上感应篇》所提倡的二十项善行和反对的一百五十项恶行本身来看,大多数是对民间淳朴道德规范的认可,有些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如“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都是以教义的形式对人们进行道德劝诫和伦理规范。张天师传说文化内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在龙虎山张天师小说中同样寄予了当地人人文规诫的要求。例如《无蚊村》的传说,这里的张天师与民间凡人无二,奉守着“百事孝为先”的伦理观念。孝道是儒家极力推崇的,儒家的孝观念对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即使在这则讲述道教教主故事的传说中,人们也忘不了儒家的孝,体现出我国民间文化中儒道混合的特色。
在这则传说中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天师母亲之口说出的“学道者,应以德为本,德乃道之根”。在我国,民间传统心理一直是排斥纯粹的宗教修炼的。相反,在老百姓看来,真正能修道成功的只有通过“积德”来完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异土移植的佛教还是其它在中华大地传播的宗教,功德圆满都是每个修炼者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则张天师传说折射出了我国典型的民众心态。
-
上一篇: 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
下一篇: 张天师形象的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