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社会百态

明代杰作十面灵璧图卷亮相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4:37:00

为深入解读明末著名画家吴彬的重要作品《十面灵璧图卷》及其背后绵延数百年的文化影响,保利艺术博物馆于9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办“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学术研讨会”。

明代宫廷画家吴彬是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享有“画仙”之誉。《十面灵璧图卷》是吴彬为“石隐庵居士”米万钟所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研讨会上20余位教授、学者、艺术家、作家及赏石家,围绕正在保利艺术博物馆进行的“巗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以“山水与赏石——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米万钟、吴彬、《十面灵璧图卷》与晚明的艺术及社会”、“奇石与图写——《十面灵璧图卷》与中国赏石鉴藏文化”和“回响与演变——《十面灵璧图卷》的经典性和当代性”四个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讨论。以晚明画石之风兴起为线索,探寻数百年前金陵政治文化圈层的交流,梳理赏石文化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挖掘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的当代性,从中汲取古为今用的跨时代意义。

著名艺术家徐累认为,四百多年前的《十面灵璧图》其实是一件“现代作品”。“《十面灵璧图》展示了一块奇石,十面不同角度的一个瞬息之变。”徐累说,《十面灵璧图》不是平面推进,它是一个近距离的,像把摄像机,人扛着摄像机进去拍是纵深的,一祯一祯拍,石随人转,上下左右前后游走。它的叙事册页有点儿像“三维”视角,是晚明的“立体主义”。

栖云文化联合创始人凌彤认为,《十面灵璧图》不仅是以赏石为主题的绘画史上的一座奇峰,也不仅因其奇幻的呈现图景独树一帜,而是因其承载起了中国文化内涵中"石以人重"的经典意象,勾连起了晚明文人"事以画传"的共同体建构,并最终以一卷画轴,编织出晚明社会日渐发达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经纬线。灵石何止十面,惟观止而神生;此图背后的草蛇灰线,又何尝不是一样地引人入胜?古今在此相遇。

《十面灵璧图卷》描绘的是米万钟所藏罕见奇石,据传当时他在南京六合得到一件全美灵璧石,灵璧石被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的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列为第一,并提出欣赏面数越多的灵璧石越显珍贵一说,此后又被明万历年间编纂的石谱类集大成之作《素园石谱》排在第二卷第一位,被文震亨《长物志》评为奇石之冠。

米万钟题词

米万钟将此石视为至宝,延请吴彬为之绘图。吴彬玩赏月余,破古今之例,选取十个角度分绘十图,各图皆以真实尺寸描绘奇石的不同面,是为《十面灵璧图卷》。米万钟于每图之前题词解读,邀请友人邢侗、黄汝亨题引首,李维桢、董其昌、叶向高、陈继儒、邹迪光、张师绎、高出、黄汝亨题跋。此作品以形写神而至形神兼备,除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外,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可谓奇作。吴彬灵活运用唐人孙位的画火技法,这种以火画石所取得的效果为董其昌所赞叹“灵光腾越,欲烛斗间”。

《十面灵璧图卷》堪称“千变万化、精妙绝伦”,拥有诸多显赫的国外博物馆展览记录,高达18次的重要出版以及12次古代权威著录。其绘画思想和技法后人难以超越,从人文精神涵盖的隐居、赏石文化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卷后题跋者对明代晚期政治生态的勾勒、传承次序构建的历史维度等多方面,均令世人瞩目。

此次展出的《十面灵璧图卷》为1989年重新面世以来,多次公开展览中首次全卷打开,完整呈现绘画主题及众多名人题跋,颇为珍贵。展览共分为三个篇章——“巗壑奇姿”、“五岳片云”和“图写赞歌”。

其中“巗壑奇姿”遴选了包括《十面灵璧图卷》在内的6件明清文物,共同营造了“石丈斋”环境陈设,更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吴彬《勺园祓禊图》高清复制品;“五岳片云”则征集到海内外多位知名藏家珍藏的30余件赏石珍品;“图写赞歌”更是联系到刘丹、郝量、徐累、曾梵志、展望等多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以赏石为主题所创作的杰出作品10余件,通过古今合展向观众传达出一条清晰的中国赏石文化发展脉络。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