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世界历史人物

马洛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05:59

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1593年5月30日因在酒吧斗殴卒于伦敦附近的德特福德,作为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剧作家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莎士比亚还处于事业上升期。

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伦敦期间曾与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剧作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怀疑宗教者结成团体,人称黑夜派和无神论者。曾一度入狱。后被人刺死。

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有学者质疑莎士比亚的剧作实际上是由马洛代笔。部分历史学家相信马洛曾作为伊丽莎白女皇的侦探首领,进入欧洲的天主教学校打探风声。

伊丽莎白时期的剧作家并非只有莎士比亚,还有克里斯托弗·马洛。大英图书馆的“发现文学”项目新近在线开放了一份16世纪的密探笔记,笔记里记录的是马洛当年惊世骇俗的言行,让这个长久被西方主流非议、压制的人物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400多年过去了,剧作家马洛仍然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作家。马洛与莎士比亚是同龄人,他29岁时死于非命,留下了《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爱德华二世》等名作。在马洛如彗星闪耀时,莎士比亚才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他还是马洛的学徒。

当代英美文学界最重要的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如果莎士比亚也死在29岁,他将无法和马洛相提并论。”

同时代的剧作家中,只有马洛取得的成就接近莎士比亚,因此马洛最经常被拿来和莎士比亚比较。然而他们又是如此不同。

莎士比亚一生行事稳当,从事写作,管理剧团,积蓄大笔钱财,投资房地产,没有蹲过监狱,也没有毁灭性的诉讼,年近50退隐还乡。相比之下,也许马洛更符合人们对天才的想象,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他笔下的英雄,都过着一种蔑视规则、恣纵放荡的朋克人生。

马洛写下的,是中世纪的世界图景破碎以后,重新发现自我的人在大地上的冒险,天地广阔,精神自由。莎士比亚着迷于人的深邃和复杂,马洛着迷的是人的激情和力量。

马洛比莎士比亚成名更早,他属于少数天生就有诗才的人,似乎没有摸索学习的过程,《帖木儿》横空出世,就已经属于上乘之作。而读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和喜剧,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成为《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的作者。

当马洛29岁猝然离世,莎士比亚还处在事业上升期。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如果那时莎士比亚也死去,他与马洛就难以相提并论了。《马耳他的犹太人》,两部《帖木儿》和《爱德华二世》,甚至片断的《浮士德博士》等都比莎氏《爱的徒劳》之前的作品更有成就。”

无论马洛是否犯有被控的罪行,他的作品足以说明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勤奋的诗人。

《帖木儿》创作于1587-1588年间,它和基德的《西班牙悲剧》都是伦敦大众剧场最早的流行剧目,其里程碑意义在于划清了中世纪戏剧与文艺复兴以来戏剧剧场的界限。

居于舞台中心的不再是宗教人物(神秘剧)或抽象的道德化身(道德剧),帖木儿———一个锡西厄的牧人成为主角,他凭借自己坚定的意志、超凡的精力、狂妄的野心和绝对的无情,“用征服之剑一路横扫国土”。

全剧残酷得惊人,充满了喧嚣、暴力和异国风情。道德准则在这里完全失去作用,观众如中符咒般被主角吸引。

莎士比亚的传记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认为,海军大臣供奉剧团演出的《帖木儿大帝》,很可能是莎士比亚初到伦敦看的第一部戏,马洛“雄伟的诗行”和爱德华·艾伦天才的演绎都给他以极大的震撼。

在莎士比亚后来的作品中,像《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威尼斯商人》《理查二世》和《麦克白》,我们一再看到对马洛剧作主题的再创造。《威尼斯商人》甚至可以看作对《马耳他的犹太人》的直接回应,巴拉巴斯和夏洛克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马洛和莎士比亚的差异。

如果说马洛着迷于人的激情与力量,莎士比亚则着迷于人的深邃与复杂。不过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的,那就是绝不止步于道德评判。

人们通常认为,马洛和莎士比亚是竞争对手,但这个印象也许是片面的。

2016年10月最新出版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中,经过23位学者的研究,《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由莎士比亚和马洛共同署名。虽然自18世纪以来就有人提出马洛参与了《亨利六世》的创作,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莎士比亚全集中获得署名。

这也使人重新想起“莎士比亚原作者为马洛说”,尽管这个观点已经渐渐退出流行。

本文标签 莎士比亚